东北网1月4日电(记者高长利) 一个村支书的高尚情怀——记七台河市前山村党支部书记刘东良
从踏上这片既富饶又美丽的热土,他就爱上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25年风雨历程,他用无私、奉献和忠诚把希望的种子培育成参天大树;用理想、信念和情操,书写了从贫穷到共同富裕的诗篇。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已经由过去住马架子房到今天一半村民搬进了小洋楼;由过去吃河沟水到今天全部喝上自来水;由过去点煤油灯到今天的有线电视、电话100%入户;由过去的崎岖山路到今天标准的通村公路;由人均收入不足几十元到今天的11600元。一个曾经贫瘠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省的小康村。
山村巨变的领路人,就是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宏伟镇前山村党支部书记刘东良。“咱党员干部要不带这个头,实现奔小康目标就是一句空话”
“百十亩地几头牛,产的粮食难糊口,住马架房,喝河沟水,姑娘向外嫁,娶来的媳妇都后悔。”1981年初春,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刘东良被村民推选为村长。
那天夜里,翻来覆去的刘东良苦苦思索着一个难题:“前山村今后的出路何在,穷根到底在哪儿?”终于,小岗村在全国第一个搞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举又映入了他的脑海,他恍然大悟——是大帮哄害苦了村民。
翌日,在全村党员干部大会上,刘东良对大家说:“乡亲们日子过得太苦了,咱们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琢磨,要翻身,办法只有一个——砸掉大锅饭……”
开春了,刘东良在村民的掌声中把村里的600亩地、12头牛直接分给了全村33户农民。分田到户,这在当时,得需要多大的胆量和勇气啊!怕惹祸上身,个别党员和干部都吓得躲到了外地。
当年,前山村获得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丰收。村民共分得现金3.6万元,最多的分了3000多元,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村民多年愁眉不展的脸上,绽放出了笑容。这年春节,前山村的鞭炮从大年三十一直放到正月十五。
首战告捷,举村欢庆,可刘东良又在深深地思索着:“‘大锅饭’也砸了,村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上来了,可前山村土地肥得攥一把都流油,产量怎么就上不去?”他不服这个劲儿。查资料、找专家,刘东良明确了科技种田的思路。
1983年冬,刘东良请来了市里农业科技专家,向农民传授玉米催芽早播技术。1984年4月,大地上还舞动着清雪,刘东良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便带头搞起了催芽早播玉米试验。5月26日,玉米苗长出了尖尖角,不料,一场霜冻从天而降,小苗被打得趴在了地上。村干部都为刘东良捏了一把汗,可没过几天,新叶又顺着玉米芯长了出来,而且越长越壮。秋后,垧产达到了1.4万斤,比传统的耕作方法每垧多打四五千斤,一些观望的村民“眼红”了……
1986年,已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刘东良并没有满足现状。在他的倡导下,村里划定了科学种田试验田,由党员、村干部作样板。党员吴连贵采用的水稻旱育稀植、超稀植种植试验获得成功,垧产达到1.8万斤,村民纷纷效仿……
刘东良常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靠单身独马去闯不行,必须汇聚一伙年轻介绍新事物快,有文化想干事的人一起去做;同样,在奔小康的路上,我们更不能一个人奔,只有所有人都共同走上了富裕路,才算真正实现了小康。”
在带动绝大多数村民奔富路的同时,刘东良从来就没有放弃个别由于各种因素而落在后面的人。他每天清晨有个习惯,就是先到各家地头走走,发现问题,便狠狠地训一顿。因为这,他和村里很多人“吵过”,为的就是让大伙把田种好;对一些文化低的村民,他则是细心讲解科技种田知识,甚至亲自到田间帮忙。
到2005年,全村有50%的农户成为全市小康示范户,有38%农户成为科技示范户,全村党员都成了致富能手,前山村村民种一垧地比周边村村民平均多获利1000余元。
“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要带领村民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我们党员干部要为老百姓趟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农村的发展,光靠种粮这‘一条腿’走路不行,必须走粮、牧、企多轮驱动之路。”刘东良接连冒出全新的大胆的想法……
他的一席话再一次为全村的发展注入了“催化剂”,党员干部积极响应,率先行动了起来:刘东良种植的2000平方米平贝,平均年收入达2万元,党员付胜利波尔山羊和肉牛养殖年获纯利1.9万多元……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到2003年,全村有70%以上的村民搞起了养殖业,药材种植达600多亩,其中仅平贝种植一项年收入就达30余万元。
由此,前山村的经济结构不再是过去的一枝独秀,而是呈现出粮、牧、药“三足鼎立”之势。2005年底,这个只有73户、268口人的小山村,集体积累达到280万元,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人均收入实现11600元,成为闻名省内的小康村。
“一万两万贫困户,七万八万刚起步,百八十万才算富。”前山村百姓中流传着这首顺口溜。2005年12月9日,前山村村民吴连祥将一台崭新的丰田花冠轿车开进了村。孙文海、孙文峰等四五户村民也都张罗着要买小轿车了。
“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是俺最大的心愿”
刘东良是跑“盲流”来到黑龙江的,本想着北大荒会富得流油,可哪成想到了前山村,走的竟是泥浆路,喝的是河沟水,点的是煤油灯,30多户人家散落在挠力河畔的沟沟岗岗之中。
他当村长时,就暗下决心:“不管有多难,也要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
当时,前山村只有一条小毛道通向山外。想开条路,村里困难拿不出钱。刘东良就组织全村干部群众自力更生修筑公路。硬是靠镐刨、人背、筐抬,去开山劈路。一条宽6米、长7.5公里砂石路终于修通了,前山村从此不再闭塞。
为了让散布河谷倍受水害的居民户不再受害,刘东良提出了并村的思路。为了提高全村的居住环境,他积极引导,提供服务,全村很快便建起20余栋砖瓦房,村民居住条件从落后的村一跃成为全乡最好的村。
由于水质差,有20多个村民患上了大骨节病,这成了刘东良心底挥之不去的隐痛。可打眼机井需几千元投入,刘东良找乡里、跑区里和市里反映情况,领导终于同意无偿给前山村打一眼机井。
给机井抽水的柴油机只抽水就浪费了,刘东良又在发电上做文章,1984年冬,全村人吃上了自来水,电灯也亮了起来。
仅满足道路平、电灯明、水长清的生活是不够的。随着生活的日益富足,追求更加美好的农村新生活,在前山村已成为一种时尚。刘东良看到,农村与城市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居住环境的落后。为此,村集体先后投入30多万元,将村内所有洼路填平,死路打通,弯路取直,窄路拓宽;三纵三横的街道全部石砌边沟,三条主街道还安装了路灯,并在主要街道修建了12条花带;各巷口统一修建了花坛,路两旁全部栽上了樱桃、李子。2000年,村里再次投入15万元,为各户统一规划修建了厕所,安装了统一样式的铁栅栏和铁大门,并建成了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农民公园……
心愿一个个变成现实,前山村发生着巨变。到2005年,31座16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拔地而起,另有15座基础已经打完,两层300多平米的标准化村办公楼已投入使用。昔日荒凉的小山村,终于被改造成了一个全新的花园般的村庄。
对居住环境的变化,村民笑在脸上,喜在心里。搬进新楼的王长海夫妇一觉醒来仍无法相信:“这是咱家吗,不是做梦吧?”
如今,前山村不仅有了小楼,而且许多村民还过上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买回了电脑,成为全市上网第一村,农副产品实现了网上销售。全村还为17岁以下少年儿童购买了养老保险,中小学生上学免费车接车送,村里每年拿出一万元为老年人过节。村民自豪地说,咱是山沟里的城市人!
居住环境彻底改善了,刘东良又积极倡导实现文明、和谐、平安的乡村环境。前山村连续15年无上访和刑事案件,呈现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祥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