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日电题:从前山到“钱”山——记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宏伟镇前山村党支部书记刘东良
记者 朱丹钰
![]() |
朴实的刘东良 |
![]() |
今年63岁的刘东良是一个朴实的农民,黝黑的脸孔,朴素的穿着,和他那160平方米的2层小楼有些不相称,而就是这样一个农民用20年的时间让前山村这样一个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刘东良拖家带口从河北老家来到前山村落户,当时的他带着妻子和四个女儿一路逃荒过来,全副家当只有600元钱。当时的前山村偏僻、闭塞、贫穷,全村人均收入只有36元,初来前山村,刘东良靠着当初在家乡学的点瓦匠活儿四处打点零工,那时的他从未敢想过今天的前山村会有这样大的变化。1977年的春节,凛冽的寒风尽情的在这山沟里肆虐着,刘东良清楚的记得那年春节他把用仅有的钱买了两瓶白酒一瓶醋,买了两根红头绳准备过年,红头绳一分为二给四个女儿扎起来就算是过年的新衣了,刘东良当时觉得自己连杨白劳都不如,他还能给喜儿扯上二尺红头绳呢,而自己的四个女儿却只能分两根,那年的大年夜刘东良一点都没有过年的喜悦,贫穷让这个河北汉子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当中,怎么才能富起来?那怕过年的时候能吃上一次肉。朴实热情的刘东良慢慢的被大伙儿们所接受,那时的他天天琢磨着怎么让大伙儿能富起来能让前山村富起来,村民们渐渐对这个整天心里装着大伙儿,装着前山村的人尊敬起来,太长时间的贫穷使大伙儿热切的盼望能有一个人带着他们走向他们心中那种富裕的生活。1980年,当时的乡领导找到刘东良,希望他担任前山村的村支书,带领大伙走向富裕,刘东良受命于危难之间,在前山最困难的时候成了大伙儿的主心骨,他咬着牙暗自发誓,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1981年,刚刚上任的刘东良回了趟河北老家,此时的河北省正在全省范围内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刘东良看到了家乡在这一政策下的巨大变化,回到前山村后,他带领村民在七台河市第一个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贷款购买了全村第一台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在当时黑龙江并没有大范围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领导几乎天天找刘东良谈话,让他放弃这一做法,老刘的犟脾气上来了:“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别人能搞咱咋不行,不犯法!”就这样,刘东良定着压力带领全村农民苦干三年,开荒2000多亩,到198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就超过了1000元,一举摘掉了头上的穷帽子。
大伙儿的收入增加了,温饱问题解决了,刘东良又开始琢磨了,村儿里还是不富裕,大家致富刚刚尝到了点甜头,咱不能就这样下去,这时候,科学种田这一做法又加到刘东良的致富计划里去了。聘请农业技术专家现场指导,在村里筹资建图书阅览室,组织大伙儿在农闲时间看书学习,加深对农业科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种种措施使得全村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玉米大双覆创下了垧产3.4万斤的新纪录,中棚育苗超稀植水稻垧产达到1.8万斤。然而进行这一系列举措的同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刘东良指着他家前面的那户人家说:“他家那个老林头当初就是不相信这些科学技术能发家致富,人家一垧地都产两万近玉米了,他家还是一万多斤,为这事我天天给他讲科学种田的好处,到他家,亲自给泡上玉米种子,年底增产了这才算是相信了。”
这20年来,刘东良带领前进村的村民们苦干实干终于有了成果,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实现10650元,彻底实现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今年村里投资近200万元用于旧村搬迁,每户计划建成16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现已建成6栋,正在施工的26栋将在8月末建成入住,另外41户在2006年10月末全部建成,村里将对每户补助6万元。
![]() |
前山村村民的二层小楼 |
刘东良说他当初当这个村支书就是为了大伙能过上好日子,说他并没有那么高的思想境界,只不过觉得前山村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接纳了他,他有责任让前山变好,让全村的男女老少过上富裕的生活,他还总念叨着村里还有几家生活不是很好,还要想办法让他们赶上大家,要让前山真正的变成“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