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6日电 “给钱给物,真不如给我们指出一条脱贫致富路。”鹤岗市南山矿困难户孙永德紧紧地握着省教育厅“一帮一”扶贫小分队同志的手,激动地说:“现在,我家的面条加工点月收入达到了1000多元,好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去年年初,省教育厅“一帮一”扶贫小分队了解到孙永德有一手做面条的好手艺,就帮助他购买了面条机,还特意给他送去了有关面条加工工艺的书籍。由于孙永德诚实守信,生产的面条质量好、份量足,如今在鹤岗市南山矿周围7家面条加工点中,孙永德经营的面条加工点稳稳地站牢了脚跟。
鹤岗市南山矿是省教育厅“一帮一”扶贫对象,输血不如造血,帮扶干部们利用教育资源丰富、市场信息灵活的优势,随时收集各种致富信息提供给被帮扶的特困职工,根据他们的自身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生产自救。2005年,省教育厅组织省内大中专学校成立科技扶贫指导小组,帮助南山矿改进了井下瓦斯抽放系统和设备,扩大瓦斯抽放功能,不仅保证了鹤岗市3.6万户居民燃气供给,在很大程度上也减轻了企业负担和困难户的困难程度。
鹤岗市南山矿特困职工周东成患有风湿病,他的妻子由于糖尿病综合症双目失明,他的女儿正在上大学,家庭生活十分贫困。帮扶干部了解到周东成曾经养过兔子,但由于家里不具备养兔条件,缺少养兔经验,他养的兔子的死亡率较高。2005年春天,帮扶干部给周东成送去了1000元钱,并帮他搭起了兔舍,买了种兔,还送去了有关家兔饲养方面的书籍。现在,周东成的养兔厂已经初具规模。
据了解,2005年,省教育厅先后确定了91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和南山矿32名特困职工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开发第三产业等方式开展造血式扶贫,截至目前,这32名贫困户脱贫率达到了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