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双鸭山市扶贫解困工程由“帮扶”向“帮富”转变
2005-12-27 14:29:05 来源:双鸭山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7日电 领导来了,党员来了,企业家来了,个体工商业者来了……一双双真诚的手握住了被帮扶户的手,一个个脱贫致富的思路正在逐个变成现实。今年以来,双鸭山市在实施“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中,坚持标本兼治,强化措施,创新载体,正在实现由“帮扶”向“帮富”的重要转变。

  家住双鸭山岭东区的贫困居民张月雪,今年可以说打了一个漂亮的脱贫翻身仗。丈夫早年去世、两个孩子上大学,生活举步维艰。正当她生活陷入僵局、一筹莫展之际,双鸭山岭东区委书记蔡洪生与她结成了“一帮一”扶贫解困对子。在了解到她有养鸡经验时,帮她协调贷款5000元,扶持她发展养鸡业,并在卫生、销售、购种鸡和饲料等方面给予了极大帮助。在她的精心经营下,目前鸡存栏1800只。同时,她还种植了蔬菜。今年,蔡书记又帮助她协调贷款1万元搞起了养猪业,实现了多种经营脱贫致富,年收入达2万余元,彻底地摆脱了贫困。像帮扶张月雪一样,集贤县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李连华,帮扶县钢叉厂的下岗职工裴氏兄弟开办豆腐坊,点燃了兄弟三人生活的希望。

  帮扶解困只是治标,只有让贫困群众掌握持续增收本领,逐步走上富裕路才是治本之策。双鸭山市按照脱贫解困“吃上饭”,告别贫困“吃饱饭”,走向致富“吃好饭”的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扶贫解困工程的顺利实施。

  针对国有企业转制、并轨,下岗职工分散、不易统计管理的实际情况,双鸭山市以社区为单位,在全市135个社区对贫困下岗职工和贫困户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确定了一批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扶一把就能干起来的贫困职工和贫困居民。按照打下致富基础、逐步走向富裕的帮扶目标,进行重点帮扶。同时,双鸭山市还重点开发了以奶牛和生猪饲养为重点的养殖业、以棚室蔬菜为重点的种植业、以小买小卖为重点的流通业、以粮食和饲料加工为重点的加工业、以劳务输出为重点的打工业等五个扶贫产业,创建扶贫解困基地177个。

  为使贫困群众能有一技之长,双鸭山市还坚持扶贫与扶技、扶志相结合,突出贫困职工和贫困居民的自我造血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一帮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劳动就业、科技、群团等部门,建立了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培训基地14处,从创业意识、就业技能、致富愿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训,共培训贫困职工和贫困居民5236人次,使3000多名贫困职工实现了就业或自主择业。友谊镇工会主席邵玉霞帮助娄桂才上食用菌项目,免费送他到双鸭山市科协举办的食用菌技术培训班学习,还出钱让他到八一农大学习请教,终于培育出了多种食用菌。如今,娄桂才每年收入达3万多元,一举翻身致富。

  几年来,双鸭山市进一步完善帮扶思路,创新帮扶载体,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深化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成效,先后确定了帮能人、上项目、兴产业的扶贫解困工作思路,努力形成建基地带动,兴产业拉动的扶贫工作新局面。双鸭山市“一帮一”办公室及时制定了扶贫基地的标准,市总工会率先建立了电脑、面点培训基地,对贫困职工、贫困居民进行免费培训;双矿集团工会在岭东区投资300万元建起了养殖场,安置困难职工就业30人;尖山区结合实际创建了创业示范型、吸纳就业型、技能培训型三种类型的扶贫基地;饶河县在每个党委都建立了一个扶贫基地,共建种植业、养殖业、商服业、加工业基地28个。目前,双鸭山市共创建扶贫解困基地200个,安置就业8431人。其中再就业基地84个、再就业培训基地19个、扶贫解困养殖基地73个、扶贫解困种植基地24个,仅尖山区建立的15个扶贫基地就安置3130人就业或发展种植、养殖业,并有9人走上了富裕之路。

责任编辑:郭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