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供热价格听证会代表质疑声淹没企业“涨”声
2006-01-13 06:16:2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刘泽宁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13日电 12日,哈尔滨市供热价格听证会上激烈的陈述、辩论一直持续到下午1时。会上,43名代表尽情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虽然本次听证会只是将热费涨与不涨作为论证内容,但是,透过辩论双方激烈的碰撞,不难感受到现行供热体制下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并由此引发了我们一些思考。

  哈尔滨市供热部门申请涨价的理由的核心就是供热成本。然而大部分与会代表对企业核算成本的方法表示质疑。

  供热企业提出的成本增加,一是燃煤锅炉供热部分,二是热电联产部分,三是室内温度提高,四是收费方式改革,另外还包括供热所需水、电、煤价格的上调因素。供热部门自行审核结果显示,在2005年至2006年供热期,供热成本每平方米上涨了4.77元。

  而负责对此次各种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评审的两家会计事务所的调查却与此相差甚远,审核的成本为燃煤每平方米最高为26.82元。很多与会代表表示,不清楚这项成本是怎样算出来的。而物价局成本调查队也鉴于未发生过大气排污费及类似费用,也没有将大气排污费纳入供热成本审核中。

  代表们认为,管理成本不能强加到消费者头上,更不能把垄断行业经营不善造成的亏损转嫁到群众头上。成本倒挂是表象,改革城市供热体制才是关键,企业应向技术、管理要效益。

  此次听证会代表、哈尔滨市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于少波说,市场供求关系和消费者承受能力才是决定价格的因素,而非单一的企业成本。况且燃煤成本低、电热成本高,但两者的提价却是相同的,这就违背了市场规律。

  这几年,“热是商品”的观念已被人们广泛接受。“谁用热谁花钱”也成了基本原则。然而,热和一般意义上的商品有着很大不同,仍然具有很强烈的福利色彩。

  听证会代表邢忠和说,既然实行商品化,那么调整价格肯定是或早或晚,这个是不可避免的。但他认为现在强调商品化还不是时候,因为目前收费难和供热质量不好的矛盾十分突出,热是商品的属性还不明确。

  听证会代表赵华认为,仅从热源的区域性和供热管网的惟一性来看,一旦供热企业与用户的供热关系形成,用户便只能接受供热企业提供的产品,这使得消费者丧失了在商品交易中的“自由、平等、自愿”的原则。

  另外,热作为一种商品,有自己的特殊性,它关系到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所以在研究热价调整的时候,也确确实实应该兼顾市民、政府、企业三方的利益,实实在在地把供热的成本重新核算一下。

  代表提出,热费也应像水费、电费一样,用分户计量的方法解决,用多用少、用高用低,全按实际用量收。

  分户计量并不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工程,对于用户供热取暖的计量表,其他省市已经试验成功,哈尔滨市如果也可以引进的话,许多供暖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那么为什么这项技术迟迟不能落实呢?

  来自供暖企业的代表回答时说:“按计量收费这确实是我们供热企业发展的方向。但是改革需要一定的成本和时间,而且还需要对设备管网进行一定的改造。目前我们的锅炉和管网大部分都是金属的,而且现在未必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实现计量收费需要一个时间,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

  听证会上有代表问,热费价格涨了,对困难群体的补助标准是否也应该相应提高?目前,有关部门对其他困难职工和低保对象的优惠和减免的具体措施仍含糊不清。

  来自哈尔滨量具厂运输处的李祥在谈到取暖费价格调整一事,露出了一脸愁容。李祥告诉记者,他与老伴已退休好几年了,儿子、媳妇下岗后呆在家里。全家共有两套房子,平时家庭的生活就靠他与老伴的退休金及另一套房子出租后的租金维持。现在热费又要涨价,他们全家人的总收入加起来每月不到2000元,冬天怎么过?来自哈尔滨锅炉厂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王继辉面对记者的提问,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任何一种物价上涨,都应考虑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哈尔滨市的供暖周期较长,平时生活消费就高,如果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部门都对自己的服务项目和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进行涨价,可能没有多少人能承担得起。

  在听证会上,供热与用热双方针对热费的调整方案讨论异常激烈,听证会上出现了“一面倒”的现象,质疑声淹没了涨价提议。

  关于这次供热价格上涨的原因,供热主管部门和供热单位的理由十分一致:“由于燃煤价格和水、电价格上涨,导致供热成本上升,供热公司多年来一直成本倒挂;其次,《黑龙江省城市供热管理条例》明确规定要提升居民室温2摄氏度,有关部门测算后得出结论,提升2摄氏度意味着供热成本上升八个百分点;同时环保方面的支出也在增长。”但事实上,代表们提出,哈尔滨市的热费可谓全国最高,工人平均工资仅几百元左右,每平方米31.5元是否公平合理?每平方米成本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供热企业是否存在机构臃肿、管理成本过高等问题?物价部门所列的审计报告以及听证会代表有理有据的论辩令在场所有的供热企业代表汗颜。

责任编辑: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