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北网1月15日电 题:东北振兴还需“风物长宜放眼量”——访财政部副部长李勇
东北网记者 曹曦
一场大雪给冬日的哈尔滨旅游带来了“黄金白银”,16日即将召开的“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东北振兴”国际研讨会无疑又给黑龙江这片热土带来了新的机遇。
风物长宜放眼量。东北老工业基地下一步发展更要长远考虑。大会前夕,财政部副部长李勇接受记者采访时直入主题:“这次国际研讨会定名为‘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东北振兴’,是要千方百计为东北振兴筹措资金,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改革管理体制,形成好的机制。”
国家在促进东北振兴方面采取的财税政策措施着实让黑龙江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阳光雨露”,而财政部一直是这些政策不折不扣的执行者。李勇说,两年多来,财政部积极采取各种有效财税政策措施,注入上千亿元财政资金,全面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在筹措、落实资金上,财政部支持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保障改革试点,做好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仅以中央财政支持东北三省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建设为例,2003—2005年,中央财政为此拨付补助资金661.6亿元。
支持是全方位的,不但受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利用增值税转型试点等税收政策,通过金融改革、加大金融政策力度,采取措施支持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基本建设投资等。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颁布,让东北振兴成为热点词汇。随着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促进东北振兴翻开了新篇章。
描绘蓝图是要费思量、尽笔墨的。那么,“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继续支持东北振兴?李勇说,继续支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的步伐,加大对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的支持力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研究完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各项税收扶持政策,尽快出台豁免老工业基地历史欠税的政策措施。认真总结东北三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投入。继续加大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对东北振兴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东北粮食主产区和“三农”的补助力度,增加中央农业开发资金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投入,配合搞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研讨会上,金融业精英将汇聚冰城,给予黑土地“有机肥”,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融资渠道。李勇建议,一要继续开展资金合作。今后三年,我国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贷款资金投向,将继续向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二要加强知识合作,促进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国际组织贷款项目引入的新理念、新机制和先进管理经验,帮助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改进管理方式和项目运作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丰富的发展经验和专业技能,推动制度、体制、机制、技术、能力等方面的不断创新。三要深入开展区域合作。振兴东北要把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置于东北亚工业发展和经济一体化框架内,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