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解读省政府工作报告热词之一--新农村建设
2006-02-07 19:34:48 来源:东北网  作者:焦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7日电(记者 焦洋)今天上午,省长张左己代表黑龙江省政府向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多次出现的热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引起省政协委员的共鸣。记者现将这一热词进行解读,以飨网友。

  名词解释--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符合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2005年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回顾(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黑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粮食总产720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绿色食品种植面积3490万亩,比上年增长44.6%;粮牧“主辅换位”扎实推进,在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情况下,畜牧业产值实现46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0%,进入全国畜牧业大省行列;劳务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转移农村劳动力40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和21.6%。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21元,比上年增长7.2%。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战略,532个贫困村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28万人实现脱贫,完成了1392个村屯、82万人饮水解困任务。

  2006年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展望(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在黑龙江省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上作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在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地区,进行“百乡千村”试点,中心城市郊区、旅游外贸比较发达地区、农垦森工所在地区、地方林区、矿区等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要率先在建设新农村上取得重大进展。

  深入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积极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种植业标准化达到1.2亿亩。调整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积极打造寒地黑土品牌,巩固和提高绿色食品大省地位。继续推进粮牧“主辅换位”,大力实施奶业振兴和肉牛发展计划,加快建设滨州沿线奶牛带、中部农区生猪带和东部肉牛产业带,规模化养殖业比重达到65.0%。大力扶持和发展饲料加工业,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饲草生产体系。着力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省建设,突出做好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防控工作,确保畜产品质量和产业安全。今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42.0%以上。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要发展到1500个,带动基地6000万亩。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尽快改变我省大量原粮出省局面。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岗前培训、用工对接、权益保护三个关键环节,转移劳动力450万人,人均创收880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0%和24.0%。

  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两江一湖”干流沿岸大型灌区工程,把三江平原建成全国优质高产高效水稻基地。突出抓好西部旱区水源、节水灌溉和东部地区除涝工程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新增除涝面积50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万亩。加强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土壤肥力建设,全面提升地力。大力加强农机化建设,新组建标准化农机作业合作社200个。完成1万公里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使目前尚未通车的13个乡、180个村屯当年通车,46个乡、500个村屯实现沥青、水泥路面连接。积极抓好农村饮水安全,使1600个村屯、80万人喝上合格安全的自来水。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发展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力争两年内完成600个村的整村脱贫任务。积极开展生态村镇建设试点,搞好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全部完成农村中小学113万平方米D级危房改造;实行“一费制”管理,在对贫困家庭的学生继续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两年内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二期工程,覆盖2/3农村中小学;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注重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乡镇文化站。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由14个县扩大到33个县,用两年时间彻底改造乡镇卫生院危房。加大敬老院调整改造力度,提高“五保户”供养水平。

  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坚持走优势产业立县、工业经济强县、基础产业稳县、非公经济活县的发展路子。继续实施抓两头带中间战略,支持强县加快发展,确保十弱县今年实现脱困目标。加强村镇规划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载体功能,促进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高度重视“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搞好“三项改革”,完善“四项制度”。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建立健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中介机构等新型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今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发展到4800个,辐射农户15.0%以上。

  政协委员为黑龙江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

  委员张惠荣:建立省、县、乡三级文化网络,占领基层文化阵地

  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最基层的乡级文化站不少都形同虚设,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没人组织,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乡一级领导的喜好与决策。乡级文化站与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相脱节。因此建立起完善的省、县、乡垂直一体管理的“文化网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明确其隶属关系,并加大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与人才的培养,才能占领新农村的文化阵地。

委员张惠荣(图中)在讨论会上发言

  民盟省委:重视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强化政府在农业与农业信息化中的职能作用和信息意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只有掌握信息,实现农业信息化,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加速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农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和提高农民信息意识。目前,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出现的新型组织形式,如种植(或养殖)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由于它们是适应农业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因而他们对农业信息的传播更具有积极的、直接的、高效率的号召力与影响力。进一步健全信息服务机构,加强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充实农业信息网络的内容,提高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水平。

  九三学社:要切实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现阶段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而这一切,仅靠体力劳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依靠技术和信息。这就对从事农村工作的干部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懂技术,懂市场,有眼光,真正担当起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帮助农民增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基层干部长期深入农民中间做大量细致和深入的工作。农村中的矛盾和困难,不是搞一两次“三同”就能迎刃而解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点和落脚点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对农村基层干部来说,要体现这一要求,就是要实实在在地为农民群众谋利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尽快使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富裕生活。农村干部要大力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目的就是更好地带领农民发展致富。

  民建省委:加快农产品与国际标准接轨

  现在的人们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健康问题越来越突现出来,这将成为严重制约农产品市场流通的瓶颈。为加快农产品与国际标准接轨,使黑龙江省农产品能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建议:加强农业标准化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参照我国有关标准、行业标准,加快农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同时注意标准的集成和系统化,使新的标准体系既符合国(省)情,又能与国际接轨,达到农业生产全过程都有技术标准为依据,真正做到用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规范农产品市场、评价农产品质量、指导农产品消费、保障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和引导优新农产品开发研究,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服务。强化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示范。标准的实施是农产品商品标准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当前要围绕我省各地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特别要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相结合,同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相结合,使农民真正学习标准、掌握标准、实施标准。

  委员陈凤跃:通过改革破解农民买药贵、看病难的问题

  广大农村药品贵、看病难这个“三农”中的难题,是我国农村发展中的大问题;这里面既有结构性一面,又有腐败性一面,还有公益性淡化、投资不足、管理体制与机制缺位、改革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因此,破解这一难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全国经济会议精神为指针,通盘考虑、综合治理、改字突破、全面整合,千方百计为患者减负,为农村营造医疗卫生宽松环境,为广大农民看病容易、看得起病创造条件,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健康身体素质支持。建议解决的对策有:卫生投资经费要向广大农村倾斜。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良资源要向农村医疗机构倾斜,加强农村乡镇医院、县级医院基础医疗设施建设,逐渐改变上述两级医院财力难支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医务人员收入低下的状况;加大改革力度,坚持政府、社会、个人多渠道发展医疗服务事业,扭转公立医院垄断的局面,让民营医疗机构快速发展起来,形成公立医院为骨架,社会、个人办医院为主体的万马奔腾喜人局面;加强农村村、镇、县中医诊所建设,鼓励资质达到要求的中医人员到乡镇设所看病,政府要在政策具体上给予支持。同时,集中培训农村中医人员,不断提高中医医生的水平及素质;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与机制建设。

  民进省委:切实解决税费改革后农村中小学经费投入问题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可靠的投入是搞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物质保证。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农村教育集资,从根本上改变不了农村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与投入机制,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和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重视。为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建议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要实行义务教育投入分担体制,从体制上确保落实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税费改革后,中央或省级人民政府应明确从新增农业税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以“确保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低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出台与国务院关于完善义务教育体制精神相匹配的有关教育投入的政策规定;开辟新的中小学校舍建设资金渠道,在危房改造和学校布局调整任务重的地方,在农民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允许进行集资,或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措资金,切实解决学校危房改造问题,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按照《教育法》“国家鼓励境内、境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的规定,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在自愿的基础上捐资、集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责任编辑: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