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民盟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06-02-09 18:10:11 来源:东北网  作者:焦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赵雨森

  东北网2月9日电(记者 焦洋)今天上午,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进行大会发言,省政协委员赵雨森代表民盟黑龙江省委做了题为《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的发言。

  在发言中,民盟黑龙江省委提出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职业教育资源未得到及时补充、职业培训缺乏综合性和前瞻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实等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建议在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和机制、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等方面寻求解决办法。全文如下:

  标题:《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目前黑龙江省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现有职工总数510万人,其中技术工人总数为268万人,高级技术工人19.9万人,技师不足3万人,高级技师不足600人;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7.4%。与其它老工业基地省份—样,黑龙江也面临着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目前黑龙省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操作人才匮乏,难以满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需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的总体目标是:高级技术工人要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按照这一标准,黑龙江省的高级技术工人数应达到80万人,现在缺口60万人;而目前全省每年只能培养3万名高级技术工人。如果考虑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因素,中高级技术工人总量缺口将更大。因此,可以说,职业教育任务重要而艰巨。

  目前黑龙江省从事职业技术人才培训的机构主要为两大部门统辖下的三大领域,即: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领导下的技工教育领域和社会力量办职业培训领域以及由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的中专、成人学校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学历教育领域。近几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程的启动及龙江经济的发展与技能人才缺乏矛盾的日益突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老百姓的极大关注,技校和中专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招生人数也开始逐年攀升,培训规模和培训质量都呈现出了逐年增长的态势,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

  黑龙江省现有技工学校数量较多,但是规模小、层次低、布局不合理,技工教育整体功能弱。

  近几年,黑龙江省相继将多所中专院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很多大学也都成立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一些成人高校通过合并、整合变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但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承袭普通高校理论教学的模式,缺乏必要的实习基地和实验设备以及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职业教育流于形式,未能达到培养真正的操作型人才的目的。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为l:2,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与职业教育招生数比例为1:1.3,而黑龙江反之,是1:0.6,而且目前多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那些因成绩原因而无缘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的圆梦场所,这些学生既没有能力接受正规高等教育又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这也是造成目前—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二)职业教育资源未得到及时补充

  目前,黑龙江省职业教育软硬件资源均需大力调整和补充。硬件方面,实训基地和实验实习设备落后、匮乏是普遍现象,无法满足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软件方面,由于各学校过于注重教师学历“拔高”,忽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无法向学生传授真正的技能知识。

  (三)职业培训缺乏综合性和前瞻性

  无论是院校式的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的适应性培训,大多数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都普遍存在着因循守旧和一哄而上的问题,专业设置及培训项目的确定,都存在滞后或紧随现实需求的现象。由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劳动力市场需求处于随时变化状态,因此我们这种做法的结果造成了人才短缺与人才闲置并存。这种人才培训与社会需求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是目前我省技术人才培训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实

  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是国家一再强调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始终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许多行业都没有严格贯彻执行就业准入制度,一些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也往往流于形式。

  二、对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和机制。由于多数单位在用人上仍沿用传统的机制,以学历文凭、工人、干部等作为区分身份和人才的标准,使得从事一线劳动的人员受到歧视,这种情况人为地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在社会上提倡并树立一种重素质、轻文凭,重能力、轻岗位的用人制度,以对社会、对企业贡献的大小作为确定职工待遇分配的标准。

  (二)注意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职业教育所需的实训基地和实验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因而应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提倡政府指导、民间办学,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从事职业教育。

  (三)应注重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目前,黑龙江省企业下岗职工及冗员总数达120万人,每年还有大批各类学校的毕业生及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岗位,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单纯依靠政府和企业是无法完全,承担的。因此,在职业培训中应注重对受训人员职业转换能力和自我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利于扩大就业、减少失业、稳定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四)将“订单式”人才培养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走“校企联合”的道路,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可有效缩短用工的磨合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率,取得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五)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立交桥”。以前提倡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强调的是如何实现教育的平等,使各类、各层次教育之间能够相互衔接和沟通,打破原来人才成长独木桥的瓶颈,中职院校学生被允许报考高职院校是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一环,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被视为是教育观念的一次更新,是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一个突破。然而,近几年随着高考扩招学生大量涌入社会,目前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在50%左右,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一些技校、中专的学生在毕业前一年即被用人单位抢订一空。可见,人才的应用并不完全以接受教育的年限和层次而定。企业状况不同,所需人才的标准也不同,每一种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都有其相对应的岗位,关键在于培养的人才能否为社会所承认、能否学有所用,这才应是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方向。

  鉴于此,建议建立一座能将劳动力市场各类人才需求与各层次教育毕业生相对接的“人才应用立交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对照自身情况,及早为自己未来制订择业目标和方向,避免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也使得用人单位能够有的放矢地选择所需人才,避免大海捞针般的寻求人才,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人才闲置与人才匮乏并存的局面,使每一类人才都能获得与其能力相当的应用。

责任编辑: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