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2日电 去年年末,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宣布,哈尔滨市中心休闲广场将重新建楼。五年前,位于此处的哈尔滨市政府危楼被炸掉,投巨资建设了可供市民休闲的现代化大广场。五年后,广场上又要建楼。“两会”上,代表和委员惊呼:拆了建,建了拆,城市因缺乏科学规划浪费惊人。
建设浪费之一:开膛破肚拉锁路
一到夏季,哈尔滨市有些马路少则被拉开一两次,多则要拉开三四次。刚铺完供暖管线,又被拉开下供水管线,还没回填实,再次拉开下煤气管线。近两年来,哈尔滨市拉锁路现象日趋严重。2004年哈尔滨市挖掘道路114条,铺设了119公里长的地下管网,2005年完成229公里长的地下管网建设。其中,供水管网长34公里,供热管网长27公里,燃气管网长19公里,电缆管网长8公里,移动、联通、铁通通讯和有线电视网络141公里,地下管网建设工程挖掘道路214条。
据了解,拉锁路的出现,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城市管理方面的主观原因。但主要是受城市经济实力和管理体制因素的影响。据介绍,哈尔滨市城市历史较短,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时间不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慢、欠账多,到目前为止,城市供水普及率仍未达到100%,夜来水现象还存在,城区还大量存在无排水地区;燃气、通信、有线电视的普及率仅处于国内中游水平;城市的电网、电缆化工程、居民的集中供热工程都刚刚起步;哈尔滨市各种管线设施建设时间不一,市区至今还存在沙俄和日伪时期建设的管线,需改造、更新和扩容;宽带、有线电视等新项目都需在全市范围内新建管线。
而与此同时,各种专业管线管理部门体制不一,如电力和通信是中直企业,其投资计划、时间、资金来源同地方政府不一致,很难做到统一;各管线专业部门盲目建设情况严重,普遍缺少统一性、计划性。
建设浪费之二:城市绿化只管种不管活
改造四年的南岗区长江路换了三茬大树,道里区新阳路的行道树换了四五茬,如今长成了小老树,每平方米几元钱的草皮没经几场风雨就要换掉重铺……哈尔滨的每根绿草、每片绿叶都变成了沉甸甸的金条、金砖。
中国园林协会常务理事冯美瑞说,哈尔滨之所以会步入引绿而不能长绿的局面,是因为绿化品种引进程序不健全。哈尔滨市各区引进树种,多是选择从外地直接选购树苗或到城市附近山区里去移植两种方式。这都有弊端。从外地引进,树苗的根茎细,不适合北方城市生长环境,易死亡。如从山区移植,山林空气好,氧分足,与移到城市里污染严重的生长条件有差别,难活。城市绿化,就要进行自己本土树种的规划和育苗。建自己的育苗基地,每年定期由专业技术人员培育适合自己城市特色的树种和花卉。这样由本土培育的种苗就会适合本土的生长,不会出现大量死亡状况。
管护同样是问题。几年前,相关部门从韩国引进培植的6万株抗寒花卉羽衣甘蓝栽植在各景观大道上,令市民感觉很新奇。但好景不长,原本考证在低温下仍可生长的羽衣甘蓝的颜色随着天气转冷,逐渐变成深红色和红色,最后变成了“干菜”。加上相关部门未能及时清理,最终成了街头“小型吸尘器”……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指出,最初羽衣甘蓝引进到哈尔滨,设计方案是经过很多权威专家论证的。本来意图是为深秋和初冬的哈尔滨增添颜色,但没想到刚放置时,绿化管理部门很关注,隔段时间就无人问津了。管理者不查看,养护者不维护,本来三个月的观赏期变成了一个月。羽衣甘蓝引种失败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后期的养护问题。当年,在东北林业大学的实验基地曾进行过羽衣甘蓝的种植,观赏期一直持续到12月份。如果不想出现绿化失误,品种引进的关口把住了,问题的关键就是养护。尤其是长期花,养护者养护好了,花年年都会开,根本不用年年换,也节省了资金。
点评
收了规划费更要办实事
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为,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载体。在城市里,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建筑物稠密,路网线种如麻。如何杜绝浪费,合理规划城市,维护城市功能,改造城市设施,使其向着方便、节约、理想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城市功能、质量、环境效应,是城市的政府、企业和市民的责任,也是广大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
首先城市要依法管理,严格执行《规划法》。第二是要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体制,克服短期行为,谨防形式主义,建立长效机制。如分区分片管理,实施无空白区监管,责任到人,明晰问责和追踪问效机制。第三是群众监督,建立城市建设管理监督网站,拓宽批评、举报和献计献策的建言渠道。
规划者、评审专家、政府决策者三方作为责任主体,不能收了规划费,拿了评审钱,解决了本届政府的问题就了事、就拍板、就定案,那将留下很大遗憾。
绿化规划要长远,不再栽了毁,毁了栽,要科学,适气候栽植。搞绿化示范街道要在切实改造的街上搞,不要在顺路条件的参观区内一搞再搞。
背景新闻:
佳木斯建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
建设城市地下管廊是解决拉锁路产生的根本途径。2003年8月,我省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在佳木斯市林海路开工建设。这个地下管廊将自来水、排水、天然气、强电、供热等市政基础管线科学地整合于一个混凝土框架空间内。建成的管廊中间是过道,两边墙壁上被水泥板分为上、中、下三层。管廊高2.3米,宽3.2米。上层为强、弱电区,中层为给排水区,下层为供热、供气区,设计考虑了扩容问题,可以利用百余年。
建成地下管廊后,一旦出现故障不用动土施工,容易维修。管廊内采取固定和移动相结合监控手段,如有漏水、漏气等现象发生,除固定的电子鼻可发现外,还将有机器人在过道上24小时巡逻。这种监控方式在世界上是领先的,该项目已被建设部作为试点基地,对城市发展具有前瞻性,有着重要的推广意义。
记者在哈尔滨市城市建设主管部门了解到,在今年即将开工的三环路学府和哈阿两座立交桥中,将进行地下管廊工程试点。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做规划前期的调研工作。
记者从哈尔滨市城市管理局了解到,今年哈尔滨市将投资2000万元,植树100万株,增加城区绿地面积500公顷,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39%,绿地率达到29.4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16平方米,树木成活率要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