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2日电 当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参加结业典礼时,宁夏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化名)却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在她留给父母的短短100多字的遗书里,“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您节约10万元”等字眼,深深地刺痛着人们的心。
秀秀的父母回忆说,7月10日早上,秀秀称要到学校领取成绩单,可到了上午9时,她的同学们都陆续回家了,而秀秀却依然未见。多处找不到秀秀,父亲11时匆匆地骑着自行车赶回家中却发现,女儿躺在沙发旁,浑身发紫,手脚冰凉,旁边的茶几上放着一瓶剧毒农药和一封遗书,沙发旁的电话机也挂了下来。父亲赶忙将她抱起送到了离家最近的医院。中午12时,秀秀经抢救无效死亡。
遗书中秀秀的话令人震撼:“妈妈、爸爸,对不起!我没有办法,我只能这样做,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您养了我13年,花了好多好多的钱!我死了可以帮您们节约10万元……”
据秀秀的母亲介绍,遗书中说到的10万元,可能是孩子平时在大人们聊天的过程中无意间听到的。尽管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家长往往要付出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费用。在各地,公办学校按照“一费制”的收费政策执行,而依托公办学校举办的民办学校和按民办学校机制运行改革的实验学校则高价收费。在银川市民办初中按每学期每生2000元,小学按每学期每生1200元标准收费,住宿费另算。这意味着,如果通过考试能够上这些集中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的民办初中,三年下来,仅学费家长就要承担12000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如果一些家长进行择校,就需再交几千元到上万元数目不等的择校费,一个普通家庭更是难以承受!
银川市一位教师说,在择校热的社会大背景下,择校的压力是导致秀秀自杀的主要原因。
日前,中国社会调查所就孩子从小学升初中的择校问题,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南京等地的600位家长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回答“孩子升初中,您会为孩子选择不是户口所在地的学校吗”这一问题时,46%家长选择会;31%的家长选择不会;23%的家长表示还没考虑,到时候看具体情况再说。回答“什么原因导致您为孩子择校(可多选)”问题时,83%的家长想给孩子好的学习环境;33%家长认为本区学校教学质量不高,需要转校;56%的家长表示随大流。回答“一般采取什么方式择校”问题时,13%家长为孩子转户口;3%就近买房;84%选择交择校费。
要追溯择校生和择校费出现的前因后果,一个关键词就是“重点学校”。我国的重点中小学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文革”期间,重点学校制度被短暂否定,但“文革”结束后又全面恢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靠国家长期资金投入发展而形成的各级重点中小学,迅速发现了自己雄厚的教育资源,开始招收高价的择校生、赞助生、自费生,一时间乱收费现象十分严重。1995年,国家教委迅速发文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判定“择校生问题已经由高中阶段波及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明确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和小学必须坚持就近入学原则,不准招收‘择校生’,严禁把捐资助学同录取学生挂钩”。而就在国家教委发文要求的同时,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他们就是依托于公办学校的公共教育资源,名义上独立,实际上又没分开的“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的学校。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学校其实就是依附于这些公办校的名气,利用国有教育资源进行招生,就连学校的财政、领导都是原来公办学校的。从这点来看,它本质上就是公办学校,只不过是打着“民办公助”或是“公办民助”的旗号收高价。目前,仅哈尔滨市,收取择校费的学校就达到了60多所,有在校生万余人。收费标准:小学每生每年3000元到4000元,中学每生每年4000元到7000元。
“择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择校”加重家长负担
目前,有许多“望子成龙”的学生家长,为了自己的子女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不惜花费血本。这样一来,就使得教育成本加大,教育消费猛涨,加大了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加重了家长的生活负担。
近日,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共同发布了《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教育花费已经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有30%的受教育子女,在小学、初中或高中有缴纳择校费的经历。在曾经缴纳过择校费和赞助费的学生中,人均年支出7620元,最多者曾缴纳3万元以上。哈尔滨市日前的一项关于家庭开支的调查报告也显示,目前,在家庭生活中,教育支出排在了第一位。
今年刚刚给孩子交了4000元择校费,为孩子选择了一所哈市重点小学的哈市市民周先生说,我们上学的时候,一年的学费也就几十块钱,那时侯,也没有什么名校重点校之分。可现在,孩子上小学就得每年交4000钱,五年下来,就得2万多元,然后再上初中,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那还得花每年4000到7000不等的钱择校。算一算,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就要花上5万多,这可真让人吃不消啊。
“择校”引发教育不公
由于“择校”越来越热,也随之产生了教育资金和高素质教师不断流向少数重点学校,从而造成了区域间、校际间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差距日益拉大的情况。
记者在2005年新生入学时,曾在哈市南岗区一所名校看到,宽敞明亮的教学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全校70多个班级里,平均每个班级里都有60多名学生。每年一到哈市中小学开学招生时,这所学校的操场上都会挤满前来为孩子报名的学生家长。
然而,记者也看到,一些薄弱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与那些占有优质资源的学校根本没法儿比。在哈市顾乡的一所小学,记者看到,学校的教室是一排低矮的平房,教室内的桌椅伤痕累累。看不到在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常见的电视、投影仪、电脑等学生学习和教学用品。操场上的体育设施也都锈迹斑斑。据该校校长说,学校的校舍多年没有维修粉刷。现在学生交的学杂费连学校正常的支出都不够,更别说改善办学条件了。以前,学校仅有的几名优秀教师,也都因为教学环境、工资待遇问题而相继调走。没有好的教学设施,没有好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差。看着同样天真烂漫的孩子,与那些在名校上学的孩子相比,却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心里十分难过。
“择校费”流向何处
一直以来,公校办民校所收取的“择校费”最终流向哪里?成为了大家关心的问题。据了解,仅哈尔滨市,每年收取的择校费就达到上亿元。可在采访中,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在谈起这笔可观的费用时,都十分含糊。
一些学校的说法是学校收取的高额“择校费”全部上缴到上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用这些钱来“反哺”一些普通的公办学校,以及改造薄弱校的办学条件。教育主管部门表示,收取的“择校费”一部分学校留作自己的活动经费,用来改善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购买现代化教学设施等方面;另一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则用来均衡整体教育发展。可据记者了解,目前一些薄弱校的老师们仍在为不断萎缩的生源发愁,一些没钱择校的孩子们仍在破旧的教室中冻得瑟瑟发抖。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这些年来,这些超过国家规定收费标准收取的各种赞助费、择校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也成了税收的一项空白。
能否叫停“择校费”
“择校费”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面对能否叫停“择校费”,社会各界观点不一。
政协委员、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徐小风认为,教育要均衡发展,首先要解决择校问题。目前,社会上收择校费的这些“民办公助”或是“公办民助”的学校给正常的教育和社会各方面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首先,它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收费生和非收费生之间在心理上不平衡,人为拉大了学校之间生源和办学条件的差距。其次,它妨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民办公助”学校的“校中校”重在培养少数“拔尖生”。再次,它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不少家长不得不拿出积蓄或向亲友借款解决学费问题。最后,它助长了腐败之风:每到“民办公助”学校招收新生时,校长、局长手中条子一大堆,涉及的学生多为有来头的。这种与《义务教育法》相违背的严重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坚决整治和制止。
哈市某重点中学的一位校长则认为,重点中学创办的是新型体制的学校,并不需要政府的一分钱投入。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学的渴望,又通过办学筹集到发展教育的资金。在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是能够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一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
可哈市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表示,名校的品牌是经过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形成的,是国家政策倾斜、财政投入的产物,可以说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共同打造的,是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而这份资产的产权毫无疑问应当是属于国有的。现在,用国有资产进行收费办学,收费归自己所有,实际上就是变相收费的一种。这种做法应尽早制止。
一位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表示,“择校”的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发展不均衡,而这些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有重要关系。教育投入不足,责任在政府。在一些地方,教育经费在数量上是充足的,但被拖欠、被截流、被挤占、被挪用的现象还是存在的。有的地方大修广场,搞形象工程,但对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却很少关注。在这种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是靠“自己收费”这种方式来扩大优质教育的范围,满足家长和学生们的愿望,提高我们教育的整体质量。
一直以来,“择校”倍受谴责与关注,但至今仍然是一个棘手难题。破解“择校”的出路在哪里?在政协黑龙江省委第九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能否叫停“择校费”也成为了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政协委员宋立权认为,对于择校问题,其实政府也制定了相当多的政策,只不过在某些执行环节中并没有贯彻下来。问题是,针对这些违规学校的政策还是过于宽大,如果不能在生源上加以控制,那就必须在财源上对这些学校进行处理。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法规、制度,把“择校”纳入管理轨道,对公开收取的“择校费”应硬性规定其出路,制定相应比例用于发展本校的教育事业和用来向“薄弱学校”输血。
政协委员毕克新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获得空前发展。地位的提升和品质的优化使得教育开始从专业话题成为大众话题。正是如此,“择校”作为一种普通的教育现象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择校”问题基本上是一个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择校费”产生是由于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结果,可目前,在城市和农村一下子解决教育均衡问题不现实,但是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问题不难解决。单靠扶助弱校不行,例如,校长、教师在区内强校和弱校间进行流动,优质教育理念共享等方法都有助于均衡教育资源。同时,还要淡化、取消学校等级评定制度,彻底取消形形色色的重点学校,建立公办学校的统一标准,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政协委员赵彦玲认为,家长“望子成龙”固然是择校的内因,但是不断扩大的校际差距确实是择校的外因。如果公立学校均衡发展,或大体均衡,自然会使愈演愈烈的“择校风”弛缓下来。若要中小学均衡发展,应该有中小学办学的统一标准,使各学校在“硬件”、“软件”上有相同的条件,这应该是也只能靠“政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