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2月14日电 为认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市委、市政府纠风办采取有力措施,纠建并举,规范透明,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突出重点解决群众看病贵难题
市纠风办会同卫生局等部门研究制定了治理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工作中的不正之风的十二项措施,包括取消科室经济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报酬直接挂钩的承包办法、实施“一日清单制”等。对举报回扣查实的,给予举报者5000至10000元奖励,追究相关人员和医院一把手的责任。截至目前,共开展卫生系统监督检查95次,发现各类问题485个,处理违规违纪人员392人,其中待岗处理45人,给予经济处罚215人,有15人受到党政纪处分,26名科以上领导干部受到责任追究。
对常用的500种药品价格进行公示。对市直卫生系统13家医疗机构目前常用的三类药品(抗生素、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及其他常用药品)共100种进行统计分类,各医院在显著位置,运用电子显示屏、触摸屏、宣传板等多种形式,将各种药品的医院购入价格、售出价格及生产厂家逐一进行公示。在媒体上登载市直属17所医疗机构的“两单”收费额度,使患者住院期间平均每天减少医药费18元,全市平均降低总费用达9%。
积极开办扶贫门诊、扶贫病房,方便贫困群众就医。有关部门设立了11家面向低保群众的定点医院,确定市二院、市传染病院等4家医院为“哈尔滨市城市低保大病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市四院、南岗区人民医院等7家医院为“哈尔滨市城市低保基本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同时大力推行患者自主选择医院、选择医生制度。目前,全市已有85所医疗机构实行了门诊病人选择医生制度,其中24所医院还试行了住院病人选择医疗组制度。实行辅助检查项目医院互相认可制度。在10家市直医院对CT、核磁共振、肝功能检查等价格较高的临床检查,在一定时间内实现通用,大大减少患者医疗费用。
强化监管整顿规范医药市场秩序
市纠风办和有关部门把整治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制假售假行为、商业贿赂行为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医药市场的监管力度。从去年初至11月上旬,开展了打假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6265人次,检查药厂、药店等单位4960户次,查处无照经营、制假售假、虚假宣传等案件51起,收缴入库罚没款86.9万元。重点打击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医疗活动的“黑诊所”249家、“坐堂医”22人,严肃处理社会各类非医疗机构擅自开展的各类“义诊”、“咨询”活动12起。查处非法开展医疗美容服务3家,撤销公立医疗机构15个承包科室,查处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工作35人。
同时,深入开展了对医疗广告、药品广告、保健食品广告等专项整治,收缴非法散发的不健康印刷品广告31万余张,使违法广告得到了有效遏制。对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进行了严格审查,去年全年共检查定点医疗机构151家,检查定点零售药店215家,对109家违规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追回违纪金额630万元,取消了18家定点医疗机构和7家定点药店的医保定点资格。对三棵树中药材市场、哈站前药品市场进行了专项整顿,截至11月末,对市场100多家业户共进行了3次全面检查,立案查处22起,结案19起,行政处罚11万余元;对哈站前地区经营单位监督检查536次,取缔无证经营药品单位18家,打掉假劣药品黑窝点12个,立案30余起,查获违法药品金额200多万元。
深化服务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减轻参保职工个人负担。基本医疗保险药品使用范围由1338种增加到1842种,扩大了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减轻了参保职工医疗费用个人负担。下发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保险管理的有关规定》,逐步将社区服务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满足参保职工医疗需求。目前,已有9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审核验收后纳入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方便了参保职工看病就医。
开展了涉农专项检查,积极推进农村“两网”建设。全市共查处农村涉及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案件1859起,查处169个品种,货值13万元,没收药品、医疗器械标值239万元,有效地净化了农村药品市场。加大了在11县(市)和呼兰区农村药品监督网、供应网建设的推进力度。已批复同意筹建药品连锁店2443个,其中乡镇245个,行政村219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