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洋说,哈尔滨昔日辉煌的老建筑如今却已经面目全非。城市的大街小巷中一些知名老建筑似已到了风烛残年,很多保护建筑改变用途后风格惨遭破坏,保护街坊年久失修火灾等安全隐患重重,繁华街区的保护建筑被商业广告牌匾包围……在权衡眼前经济利益与老建筑对城市的长期价值时,城市规划部门应该重视对城市文化、历史的保护,而不应一味为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哈尔滨政协委员李维明说,目前有部分保护建筑因使用和维护不当,存在许多隐患。有的砖木结构建筑的立柱干裂,饰物松动;有的被擅自改变建筑的内部构造进行装修。针对上述问题,李维明建议,哈尔滨要重新制定和完善“保护老建筑”的地方法规,有关部门要尽快拿出制定修缮方案,尽早抢救已破损的老建筑。
案例回放
-2005年10月11日,哈尔滨市道外区南三道街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内发生火灾,84户211人受灾,5人死亡,3人重伤。起火建筑为始建于1917年的三层砖木结构“回”字型居民住宅楼。该风貌保护区域是“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的聚集地方,其建筑保存相对完整。
-2004年12月21日21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一处教学楼发生火灾,火灾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该楼1908年建成,是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火灾是由于电线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2004年2月22日晚,坐落在哈市道里区上游街23号的哈尔滨科学宫发生火灾。哈尔滨科学宫建于1902年,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原为哈尔滨商务俱乐部,属哈尔滨二类保护建筑。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电线老化导致天棚内的锯末子起火。
记者调查
问题
????1
保护街坊火患重重
去年发生“10·11”大火的地点在哈市道外区南三道街,位于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内,该街区是哈尔滨市保护街坊之一。该风貌区是“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的聚集地,其中,南三道街沿街两侧共有建筑28栋,沿街建筑多为二、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多数建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南二道街沿街两侧共有建筑39栋,二、三类保护建筑各一栋。
由于历史原因和遗留问题,这些棚户区普遍耐火等级低,居民居住拥挤,生活条件差,有许多人家仍以木柴为燃料,违章占道搭建杂物间的情况十分严重。区域内以及周边道路狭窄,消防车无法驶入,电线大多老化裸露。居民防火意识差,防灭火知识匮乏。一旦发生火灾,极易火烧连营。
2月20日,记者走进了这些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大院。南二道街105号院是个二层楼的四合院,昔日的红墙楼阁如今已破败不堪,墙外私建的阳台像补丁一样订在墙上,木质楼梯已经很难看出原来的颜色,歪歪扭扭地支在那里。居民在院内盖了许多小木棚子,院内杂乱无章地堆放着许多破桌椅、旧木板等杂物,存在着严重的火灾隐患。墙上原有的浮雕图案,大部分已经脱落,墙体上随处可见的是居民私自搭建的阳台。很多电线缠绕在墙体外侧。
在南三道街74号院内记者看到,木质的楼梯左右分开,很多楼梯栏杆已经缺失。居民在院内私接了很多杂物棚子,一米半宽的过道仅能容两人并行通过。很多后接的平房把过道堵死。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根本无法进入。
据了解,南二道街和南三道街的保护街坊是道外区非常有代表性的建筑。当年武百祥等民族资本家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在此处进行房屋建设时,将西欧建筑艺术流派之一的巴洛克与中国古典的四合院融为一体,成了今天的立面为欧式风格、里面为四合院,并带有天桥和回廊,“中国身、穿洋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有关部门在前几年进行保护改造的时候,曾经力图使此处变成哈尔滨的“城隍庙”,但如今的景象着实让人觉得难堪。
据哈尔滨消防部门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哈尔滨的多数保护建筑耐火等级较低,随意改变使用用途存在很大的消防隐患。由于古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特别是一些古建筑管理、使用单位擅自在古建筑内违章开办营业性场所,导致用火用电量增大,消防安全管理混乱,火灾隐患十分突出。
问题
2
保护建筑改变用途后破坏多
哈尔滨现存的保护建筑如今有很多被改成了商服。改变用途的老建筑大多进行了装修,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建筑结构。
位于哈市南岗区邮政街和红军街交叉口处有一栋3层老建筑,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代曾是英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这座古典复兴主义的建筑极具北欧陡坡高层顶的建筑特征。后来,该建筑被改成了旅店。2004年,该建筑曾遭受一场火灾,临街一楼的好几扇窗户只剩下光秃秃的窗框。二楼的窗户被烟熏得黑乎乎的,墙面与阳台的铁艺均已损毁。一楼内部已是残砖断壁。
东大直街289号一栋2层带半地下室的小楼,曾是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属于保护建筑。记者看到,临街的一楼和半地下室都已经成了商家的门市,被商家重新进行了装修。绕到该楼的后面,记者看到右侧居民为了方便,竟然在楼体外面私接了阳台。一楼一户居民把原来高大的门窗,从中间截断,安上了铁制的防盗门。银色铁皮烟囱攀附在楼体外侧。
南岗区阿什河街39号是某幼儿园,该楼是三类保护建筑,建于1912年。该栋楼里其中一个屋被租用于仓库,里面堆放着大量书籍和成叠的纸箱。旁边一家书店把原来的高举架房间在横空作了个隔断,成了一个带阁楼的2层小楼。
问题
3
维修不善煞风景
坐落在南岗区公司街78号公司街的住宅,建于1908年,属于二类保护建筑,原为中东铁路会办公馆。整栋建筑外表涂了黄色,可是正面有好几处极不协调的白色颜料,二楼窗户下的装饰木条,因长期没有粉刷已由绿色褪成了白色。在侧面,记者看到窗户上面有多处墙皮大面积脱落,露出了里面水泥,整座建筑斑驳不堪。最右侧的窗户上从一个破旧的电盒伸出好多根电线,形成了“蜘蛛网”。
位于道外区靖宇街和南头道街交叉口处有一栋精美的建筑物,建于1916年,是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现在是一家医院。有人称其为“中华巴洛克”。记者见到,整栋建筑以黄色为底色,墙体上遍布着各种造型的白色装饰图形。有些浮雕、墙皮已经脱落,如同一块块伤疤一样,非常难看,有的墙面已经露出了里面的红砖,使原本十分美观的建筑大打折扣,显得十分破旧。
问题
4
牌匾挡建筑立面
坐落在南岗区果戈里大街上的亚细亚电影院始建于1908年,为砖木结构的折衷主义建筑,1936年改为亚细亚电影院,属三类保护建筑。亚细亚通讯广场和美国加州牛肉面馆等牌匾遮挡了建筑的立面,破坏了建筑整体风格。
南岗区红军街46号的黑龙江省博物馆,建于1906年,当年叫做莫斯科商场,是哈尔滨早期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商场。记者看到,如今的黑龙江省博物馆临街的一层已被珠宝店、服装店、饭店等15家大小商铺占据。大大小小的广告牌匾占据了楼体外的大部分空间。
南岗区西大直街33号哈尔滨铁路卫生学校、哈尔滨铁路局总工会、哈尔滨铁路分局房产工程处等保护建筑也存在着牌匾大小不一、遮挡建筑立面的现象。
专家观点
哈尔滨建筑艺术馆李凤利表示,保护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史料、文化价值,现在保护建筑已经被列入文化的一部分。哈尔滨的保护建筑大多是1946年以前建筑的,到目前为止这些保护建筑的功能很多都发生了变化。政府出资保护只是一部分,由于政府投入资金是有限的,所以要想确实加大对保护建筑的保护力度,应该引起全民重视,提高广大市民认识历史,了解建筑文化的认知度。当人们认识到其存在的价值后,自然就会开始保护。
政府回应
据哈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哈市的保护建筑大多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有许多建筑构造结构、基础设施、内部装饰因年久失修,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对这些建筑,政府部门制定了保护条例,要求使用者和产权人对保护建筑要定期维护、排查隐患和及时修缮,但是由于存在着资金缺口等原因致使,一些问题不能够从根本上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