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7日电 题:崇高的事业 无悔的选择--记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教师潘红梅
东北网记者 高长利
一位教师,一年做三次大手术,昏倒在岗位上,顽强和病魔作斗争,用坚强印证了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一名党员,十几年如一日,用全新理念推行素质教育,辛勤耕耘,用行动铸造了“共产党员”的金色品牌。
一个园丁,倾心浇灌棵棵幼苗,释放着生命的本色,将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间,用奉献诠释师德的高尚。
她,就是优秀共产党员、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教师潘红梅。
重症袭来时,她选择了坚强
2004年5月13日,潘红梅被医院诊断为“脑垂体瘤”。霎那间,喧闹的校园似乎凝固了……
一段时间以来,潘老师总是感到头疼,每天凌晨才能入睡,对自己一向很忽视的她,并没在意。这是一节语文课,潘老师上得异常艰难。几次的停顿,针扎般的疼痛使她额头上冒出了冷汗。她急忙扶住讲台,从兜里拿出了常备的止痛片,把身体扭向黑板将药咽下。这一幕令孩子们心痛得哭了。
同事们都说:“在潘老师的办公桌抽屉里,看见最多的就是药。每当看见潘老师气色不好时,问她怎么了,她总是说没休息好。双休日也顾不上去看病,总是惦记着家访。”
一瞒就是三年。一直靠止痛片和针灸维持的她,没给学生丢过一堂课,没让一个学生掉队,没离开讲台半步。病越来越重了,痛苦无时无刻不再袭击着她。医院下了最后通牒,需要马上手术。就在推向手术室的一瞬间,潘红梅紧紧拽住校长的手说:“我一定要回去上班,这辈子我就当老师”,校长流着泪鼓励她:“好,一言为定,我和孩子们等你回来”。
此时此刻在潘老师耳边,医院的声声医嘱是微弱的,学生的一声声呼唤却是如此真切。
奇迹出现了,她真的带回了健康,用坚强征服了病魔。全然不顾术后的虚弱,再次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为了学生参赛,她没白没黑的研究题型,加班加点地为学生义务辅导;艺术节上,她起早贪黑的组织排练大型舞蹈,汗水相随相伴;在双休日里,她从早到晚的奔波在家访的路上。大工作量,超负荷的劳作,本来就透支的身体又一次被病魔击倒在工作岗位上。
脑瘤再一次复发。为了不耽误课,她选择2005年的寒假第二次接受手术。这是潘老师在半年之内接受的第二次大手术。病床上的潘红梅仍坚持写着新学期的教学计划,同时执着做着各种各样的恢复性锻炼,要尽快好起来。新学期,她依旧带着习惯的笑容走进了那熟悉的五年四班教室。
潘老师的回归,让学生们惊喜。“老师,欢迎你回来”、“老师,祝你身体永远健康”……最淘气学生的佩林高声喊道:“潘老师,我们想你!”
孩子们的关爱犹如一剂良药驱走了病魔,疾病的痛楚在此时消失,潘老师感觉到了她和孩子们的心连在了一起。上课、下课、间操,孩子的安全记在心间。潘红梅每天往返于6楼10多次,学生为潘老师做过计算,她每天至少要走2000多个台阶,刚做完手术不到一个月的她每次都累得“气喘虚虚”。
她还是像往常一样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演节目、打篮球。然而,病魔又第三次向她袭来。
间操时,潘红梅的一个学生忽然昏倒了,她跑过去背起孩子送到了校医室。由于用力过猛,潘老师感到腋下如针扎般的疼痛。医院检查结果:由于脑瘤的压迫,她患上了急性乳腺炎,需要马上做手术。
数着学生的毕业时间表,潘老师又一次推迟了手术。点滴瓶摆满了潘老师的办公桌,学校的办公室成了潘老师临时病房。她一边点滴,一边为学生整理着作文集。整整二十一天,双手布满了针眼,疼痛始终未能减轻。学生毕业了,潘老师手术了。由于手术不及时,刀口大了3、4倍,一团团带着脓血的纱布从伤口中取出,潘老师的全身在抽搐颤抖着。
有一种美丽叫坚强,它犹如纯金铸造的通行证,牵引着潘老师战胜病魔,拥抱新的生活。
女儿与学生,爱的天平倾向后者
潘红梅有一个8岁的女儿,对于女儿,她总是愧疚的说:“我做得不好”。潘老师的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每天孩子都要跟着潘红梅提前四十分钟到校,瘦小的女儿也因此成为了全校第一个到校的孩子;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潘老师的女儿常常是饿着肚子在焦急的等妈妈;记不清多少次孩子熟睡在潘老师的办公桌前。世上哪个妈妈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可潘红梅却将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学生,献给了她视为比自己生命都重要的教育事业。
在潘红梅的人生字典里,母爱显得如此苍白。她将太多的爱留给了学生……不顾家人的劝说和病痛的折磨,她在赴京手术前一天依然为孩子们讲完最后一节课。她嘱托代课老师:“上课时,多提醒王岩,她有溜号的毛病”。
7月12日,是继红小学毕业生举行毕业庆典的日子。第三次手术后的潘红梅,虚弱的没有一丝力气。凝望着日历上的7月和病床边的爱人感叹着:“真快,5年来的朝夕与共,就要结束了。”
潘老师的家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班里的几个同学更是潘老师家的“常客”。童丹丹父母离异,复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有些早熟。一段时间,孩子总是接得很晚,潘老师了解情况后,将孩子带回了家。洗澡、梳小辫、换衣服,孩子焕然一新。夜深了,潘老师为孩子盖好了被子,孩子甜甜的睡了……
班级的刘鹏飞家人生重病,孩子的思想负担很大。孩子10岁生日快到了,潘老师在自己家为小鹏飞办起了生日宴会,插满蜡烛的蛋糕、香喷喷的饭菜,一支生日快乐歌、一句真挚的祝福,让孩子感动不已。
她是老师,也是妈妈,但更是班主任、是学年组长。她用自己独特的爱滋润和浇灌着棵棵幼苗,改变着孩子们的一生。一个带着帽子的小男孩出现在了5年4班的门口,孩子的妈妈流着泪对潘老师讲述着孩子头上的疤痕。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敢摘下头上的帽子。为了打开孩子心灵的窗口,潘老师学习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多年来的鼓励、开导抚平了孩子心灵上的伤口。当小梁强坦然摘下帽子时,全班一阵热烈的掌声,潘老师偷偷的竖起了大拇指。小梁强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亚洲青少年钢琴比赛”,获得中、小学组唯一的一等奖,一举成名。孩子激动地说:“我最想念班主任潘老师,奖杯是属于她的!”
在繁重的教学里,她选择了敬业
听过潘老师课的人都有一个共识:自如中充满灵秀之气。来到了她的课堂,也是走进了她的乐园。潘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流畅洒脱,不着一丝做作痕迹。举手投足间、一笔一划中、一问一答时都流淌着对学生们的浓浓真情,显露出深厚的教学功力。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的承担,实验教材的精心钻研,试验体系反复认证,潘老师在全校首创了开放式教学法。素质教育在不断的深入,“减负”的号角在奏响。14名青年教师所组成的学年队伍,潘老师又担当起了领头雁。
2003年,刚刚毕业的张影老师分到了潘老师的组里。上课经常是抓不住重点、难点,一系列问题让张影整日愁眉不展。潘老师每日手把手的教、一节课一节课的听,提出了改进教态、教学环节、板书等诸多方面的意见建议。一段时间后,张影迅速的成熟起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她的课堂里不只是吸引学生,还吸引着青年教师。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潘老师的课堂无处不在。就连医院的病房,也成了潘老师的课堂。与书籍为友,和台灯做伴,十五个春秋,潘老师刻意求新,倾心于教学教改,将汗水挥洒在三尺讲台上,辛勤执着。
徒弟李艳华,要参加“区新秀课”教学展示,身为教学组长的潘老师很不放心,强打精神的潘老师在病床上和徒弟一同备课,不厌其烦的逐一指导。强烈的头痛让潘老师有些支撑不住,两片止痛片又放在了嘴里……潘老师相信:成功的基础是自信,自信是学生生命的阳光。她推出了特色教育法。王晓原是个内向羞涩的孩子,在潘老师适时的鼓励和帮助下,孩子不仅在学习和能力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还竞选为学校的大队干,在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上多次代表班级发言。
就要毕业了。术后一个月,身体仍十分虚弱的潘红梅,用心在为每一个学生写着最后的毕业鉴定。“你的未来是我的希望”,“说话再大一点声音”,“过三年老师找你比试篮球”段段话语跃然纸上,温婉入心……《童年的足迹》、《鱼肚白》、《童年——人生春天的回忆》、《彩色的人生》一本本蕴含着潘老师的汗水和心血的作文集也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而出版成册,五年的积累整理,孩子们挥洒着动情的语言,一个个动人的师生故事,记载着孩子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潘红梅尝尽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她先后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30余篇,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百名师德高尚教师等光荣称号。所教班级曾荣获“市先进班集体”、“市优秀中队”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