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3日电 靠种地家家盖起二层楼的小别墅。日前,记者在规划别致、颇有现代气派的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宏伟镇前山村,感受到了现代农业让黑土地“种”出新农村的神力。
前山村依山傍水,挠力河在村后静静地流过。78户人家的村子并不大,但却三纵四横道路通畅,花坛绿树装点村容。走进去,右手边是醒目的前山村规划图,分列左右的十排别墅和一个4000平方米的公园,勾勒出前山村的美丽蓝图;左手边,一字排开的两列别墅,不时有人进出。“这些都是去年新盖的,已住进去20家。村里给每家补贴8万元;后边那边空地开春就动工,到秋,全村78户就全都住进别墅了。”村支书刘东良骄傲地告诉记者。
前山村也曾捧着金碗要饭吃。“大帮哄”那时,全村37户人家,只有600亩地,一挂老牛车。村民住的是小马架,喝的是山沟水,点的是柴油灯,走的是泥浆路。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种地靠贷款。由于贫穷,村民上访告状成风,全村4名党员3名轮流当支书,1979年一年就换了三茬村长。
穷则思变。1981年,前山村学习小岗村经验,早全省3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结果当年就解决了口粮,摘掉了年年吃返销的帽子。党支部趁热打铁,从银行贷款买了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带领村民开垦荒地。
前山村的腾飞,始于把土地文章做精做细。到上世纪90年代,前山村的耕地已增至7300亩,人均28亩。“广种薄收”没两年,前山人就“醒腔”了: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于是,请农业专家来讲课,党员干部带头做科技示范,培养有文化的农民当致富能手。玉米大垄覆膜创下第三积温带亩产1100多公斤的新纪录,水稻大棚育苗超稀植技术取得了亩产600公斤的好收成。良种、农机、科技成了前山人种地“三件宝”;同时,他们大搞挠力河治理旱改水工程,退坡还林绿化工程,将传统农业引向绿色高效之路。几年间,前山人在土地上的收入就达到了人均5000多元,家家户户开始攒下殷厚的家底。
前山村迈向小康,从提出“农业立村、牧业兴村、北药富村”开始。单一种粮食,增收有限度。2000年,前山村几经考察,引进了波尔山羊、小尾寒羊、绒山羊和奶山羊,购回平贝、龙胆草、穿地龙等多种中药材种子。立体农业的开发让前山村的人均收入很快就突破万元大关,成为全省瞩目的富裕村。
如今,住进小楼的前山人又有了新目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建设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绿色食品产销基地。村委会主任李兴龙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是争创人均纯收入、居住条件、生活环境、村域经济四个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