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3日电(记者 高长利) 宾县宾州镇和顺村党支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检验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的标尺。在整改提高阶段,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责任,强化整改措施,确保了查摆出的各种问题得到了有效整改。
健全机制改作风。和顺村党支部针对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了五项制度,使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转变。针对党员学习不能坚持经常的问题,制定了《党员集中学习日制度》,规定村干部党员每双周的周一为集中学习日,农民党员每月1日为集中学习日。通过坚持这个制度,党员的学习自觉性有了明显增强。针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制定了《党员定期参加组织生活制度》,规定凡是有活动能力的党员必须按时参加组织生活,村党支部要积极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每年做好计划和规划,做到坚持经常。针对群众提出有事找不到村屯干部的问题,和顺村制定了《村干部坐班制度》和《公开村屯干部通讯方式制度》。通过这两个制度,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办事,能够及时为村民提供服务,群众非常满意。
围绕发展改思路。和顺村党支部立足村情,将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解决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上,转变观念、强化措施、积极探索符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促进农民增收。针对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的问题,和顺村党支部积极组织村屯干部下基层走访农户,鼓励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经济,共落实棚菜、烤烟、瓜果、种子繁育、万寿菊等特色经济作物面积2400亩。新民屯农民王春以前靠种大田为生,家境十分贫困,整改提高阶段,村党支部协调贷款2万元,帮助他建立了200平方米棚室,发展棚菜项目,预计今年可实现收入1.5万元。针对农民反映村务公开不够彻底、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的问题,和顺村党支部一方面增加了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建立了重大事项决策和大额支出表决制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另一方面利用冬闲时节组织村屯干部进屯入户回收陈欠,广大党员带头拉拽、带头偿还债务,共回收欠款16万元,其中现金5万元,得到了群众认可。针对农民外出打工不积极的问题,和顺村党支部专门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协会,形成了支部+协会的发展模式,努力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信息、技术、法律咨询等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劳动力转移,目前全村共转移劳动力达1600多人。针对畜牧业发展数量小、效益低的问题,和顺村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经过向上申请,已在太和屯争取了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共解决养殖占地27亩,协调下拨中长期黄牛养殖贴息贷款1亿元,实现了畜牧业零散经营向规模养殖的程度,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保障。
立足村情改条件。和顺村党支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整改重点,强力推进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送温暖等项工作,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体会到了教育活动带来的实际成果。针对村容不整的问题,积极组织农民党员开展义务清理垃圾活动,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全村共清理屯内垃圾及冰雪8000多立方米,搬迁屯内柴草垛100多个,保持了村容整洁。深入开展了扶贫送温暖活动。和顺村党支部针对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无保障这一问题,认真组织本村党员与贫困户结“一帮一”扶贫对子,全村共结扶贫对子20个,无偿为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物资折合人民币2800元,为12户贫困户协调担保贷款8000多元,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生产资金短缺的难题。积极开展了公益事业立项活动。为了解决广大群众饮水难、出行难的问题,和顺村党支部积极与水务局、开发办、县计委等相关部门联系,积极争取外部资金。截止目前,已有4眼饮水井、一条10公里的通村路、一座过水桥被成功立项,重点推进。预计今年5月份动工。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彻底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文明改村风。和顺村党支部把整改重心放在解决村风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上,强化措施,努力营造文明礼貌、积极向上的村风村貌。针对冬闲农民凑到一起打麻将、看小牌问题,和顺村党支部开展了“立新风、换新貌、去陋习、树形象”活动,号召农民党员带头走出麻将桌,带头开展积极向上的健康活动,带头宣讲学习农村政策、科普知识、实用技能,村党支部相继举办科普培训班4次,培训2000多人次。同时,村里建立了面积150平方米的活动室,为群众开展娱乐活动和学习文化知识搭建了平台,各屯都组建了秧歌队、篮球队,并定期开展活动,在全村形成了学知识、学技能的良好氛围。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问题,和顺村党支部开展了“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号召党员带头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并请镇民政办工作人员讲解相关知识,村党支部成立领导组织,建立了监督机制,使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针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安全问题,和顺村开展了“创建平安村屯”活动,实施“十户五联”工程,即每十户成立一个小组,每组确定一个组长,负责开展联学、联帮、联保、联调、联带工作,组织群众学习法律知识,帮助困难户解决实际问题,预防偷盗和火灾等安全事件发生,调解邻里纠纷,化解矛盾。通过开展“创建平安村屯”活动,营造了良好村风,维护了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