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8日电(记者 高长利) 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大庆市林甸县各级党组织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突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抓整改,让群众感受到教育活动带来的新变化。
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针对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林甸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坚持种养加销“四轮驱动”。种植业上,发展订单农业,让农民“拿订单种”。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订单45万亩,落实农业新项目52个,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份额大幅度提高,努力缩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畜牧业发展上,以奶牛养殖为重点,让农民“用尺子量”。通过算账对比引导,调动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推进“农转牧”战略,全县奶牛存栏达到6.5万头,涌现出两个“万头奶牛乡镇”。全县畜牧业产值实现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7.1%,真正成了半壁江山。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上,打品牌战略,让农产品“贴标签卖”。东兴乡福兴村在发展经济上做“水”文章,为解决稻田渴水问题,建立了泵站,开发水稻8000多亩,并通过招商联办了绿洲米业公司,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集体积累由负债87万元到现在集体积累200万元。“鹤鸣湖”大米、“绿宝”鸭蛋,“五家”香瓜等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通过抓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一村一业、一屯一品的产业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1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3044元。
加大对奶源市场的整治力度。针对奶源市场管理混乱,一些奶站恶意拖欠奶农奶资等问题,林甸县出台了《关于加强奶源市场管理的有关规定》、《关于加强奶站建设的指导意见》,并组织农委、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深入到各乡镇和重点村集中整顿奶源市场,共取缔非法奶站和流动收购点156个,为奶农清理回拖欠奶资370多万元。还与伊利集团签订奶源市场建设长期合同,成立奶源公司,建立标准化奶站53个,与伊利、蒙牛等乳业集团签订“订单”,全县实现了“订单乳业”。
多渠道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针对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学实用技术难、生活保障难的问题,林甸县采取劳务输出、资金扶持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实施“凝聚力工程”,为下岗失业人员搭建就业平台。县财政拿出资金3400多万元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解决了5000多人的后顾之忧。在社区成立了13个家政服务社,为180名下岗女工介绍安置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为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能力,劳动和农委等部门先后举办了15个工种的再就业培训班,免费培训下岗人员1100多人;为特困和下岗职工党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500万元。劳动局与东华公司签订了长期的劳务输出合同,年输出劳动力1700多人,创劳务收入800余万元。林甸镇东风村、三合乡东生村等15个村建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站,向山东、威海、青岛等地输出劳务人员1100余人,使农闲变农忙,为村民增加收入530万元。2005年,全县通过各种渠道共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0多人,创收6000多万元。
集中清理乡村债权债务。对群众关心的影响村域经济发展的债权债务问题,林甸县制定了《增资减债实施方案》,通过采取回收应收欠款还债、变卖固定资产低债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大乡村两级债权债务清理整顿力度,逐步化解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的债务链,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四合乡11个村共化解村级债务400余万元,宏伟乡全胜村化村级解债务80万元。2005年,全县乡村共实现减债8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