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4日电 春季,我国北方频遭沙尘侵袭,一些城市空气质量受到重创,黑龙江省也受到不小影响。为此,本报独家采访气象、林业等方面专家,探讨治沙防沙的紧迫性和出路
外来沙尘侵袭我省
省气象台:近日我省有可能再次出现沙尘天气
连日来,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沙尘天气,从天而降的黄沙和尘土不仅污染了环境,也影响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虽然这次大面积的沙尘天气没有波及我省,但是,近年来,沙尘天气在我省并不少见。据气象部门统计,仅今年3月以来我省就已经出现了两次较大范围的沙尘天气。
那么,我省发生沙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省是不是这两次沙尘天气的源发地呢?
对此,专家给出了一致的答案:即,我省不是沙尘暴的源发区,我省沙尘天气主要受外来风沙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教授陈祥伟认为,侵袭我省的沙尘主要是来自境外的“进口沙”和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尤其是科尔沁沙地,由于草原过度放牧、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成为多次大范围沙尘天气的源发区。陈祥伟解释说,作为一种灾害性的天气现象,沙尘暴的形成并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这种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是气候变化和环境因素相吻合的产物,二者缺一不可。近年来,沙尘暴逐渐从源发区扩展到一些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像近日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发生沙尘天气,不仅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也与当地气候周期变化密切相关。从沙尘暴的成因和历史记录看,这种灾害性天气无法彻底消除,但人为改善环境可以缓解沙尘暴的强度和频率。
省气象台副台长钟军说,“从气象角度讲,沙尘天气的形成离不开三方面的共同作用:裸露在地表的沙源、持久的强风和令大气层不稳定的动力条件。在我国西北和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地表植被被人为破坏,当地土地沙化不断扩展,由此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沙源。3月10日,我省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的部分市县出现了浮尘或扬沙天气就是由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源带来的。”
钟军认为,近日我省冷空气活动仍然频繁,因此有可能再次出现沙尘天气。
嫩江沙地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阿拉善”
嫩江沙地:每年刮走11亿元
在我国北方万里风沙线的东端,有一片总面积达到410万公顷的沙区,这里是科尔沁沙地的东北部边缘,被称为嫩江沙地。这片沙区主要分布在嫩江流域下游的冲积平原上。目前,嫩江沙区的范围包括我省讷河、富裕、甘南、大庆、龙江、泰来、齐齐哈尔、杜尔伯特、肇源等9个县(市、区)、87个乡镇。在这一大片沙区中,沙化土地的面积为52.8万公顷,流动沙地1091公顷,半固定沙地近1.1万公顷。沿风沙线有30万公顷农田、25万公顷草原受风沙威胁。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地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亿元。
在沙区,由于流沙推进,一些村庄不得不被迫迁移。现在村口的房屋已经被流沙掩埋,而且风沙的侵蚀还淤积了田间渠道和水库,使道路受损。
人为活动加剧沙地扩展
陈祥伟指出,其实嫩江沙地最初的形成与嫩江古河道的变迁密切相关。不过近年来的人为活动、毁林开荒则加剧了沙区的扩张,尤其是盲目开垦农田和草原超载放牧都加剧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省林业厅三北站杨柏松向记者介绍,仅仅在1999年~2004年的五年间,嫩江沙区内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上新开垦的耕地面积就达到9320公顷。而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沙化,又有近2万公顷的农田被弃耕。
杨柏松说,近三十年间,“三北”工程固沙造林保存面积达到39.72万公顷,沙区的森林覆被率由建国初期的不足2%提高到9.39%。应该说,大面积的固沙造林使沙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观。但是,2004年的沙化监测却显示,从1999年~2004年的五年间,沙区内的水域面积减少了近4万公顷。在沙区洪灾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当地水灾年均受害面积增加了3~4倍以上。由于土地沙化,当地大风、沙尘等恶劣天气明显增多。
采访中,虽然专家一致认为,以嫩江沙地目前的范围还不会成为沙尘暴源发地,但是,未来这片沙区的发展却令人忧虑。
治沙亟待科学防控体系
“除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我省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沙尘暴预警预报机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对沙尘暴的有效防控。”陈祥伟认为,防沙治沙需要科学、有序的开展。这项工作需要技术层面、政策和资金的稳定支持。目前我省乃至全国对防沙治沙的基础研究工作都很薄弱,治理过程中盲目性很强。比如在沙地造林,我省不少地区种植了樟子松、杨树这类对水分需求很高的树种,而不是有针对性的选用一些耐旱树种。如此造林,成活率可想而知。而沙尘暴预警预报体系不顺畅则制约了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多个部门的交叉管理使防控工作缺少统一协调。
采访中,杨柏松向记者介绍了在去年底制定完成的《黑龙江省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不过到目前为止我省还没有出现重大沙尘暴天气,这个预案还没有真正操作过。”他说,预案虽然由林业部门拟定,但具体实施需要很多部门配合协同操作,目前还仅仅是一个方案。
相关资料
——沙尘分类:沙尘天气以能见度为标准,分为浮沉、扬沙和沙尘暴三种,能见度依次降低。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特定区域的地表尘沙受大气剧烈运动带起造成的。所不同的是受扬沙天气影响的能见度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而沙尘暴的能见度一般小于1公里。浮沉则是由于当地或附近地区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能见度约小于10公里。
——沙尘危害: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最大,并可能诱发人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及传染病。
——阿拉善:内蒙古阿拉善盟阿右旗总面积7.3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占三分之二,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4000毫米。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地表植被稀少,这里成为多次大范围沙尘暴的源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