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民正在水稻种棚育秧 |
近年来,哈尔滨市扶贫办按照因村制宜、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定点到位的工作思路,先后分2批对全市的112个贫困村进行重点帮扶,改善了重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贫困农民的增收渠道,贫困发生率由实施前的53%下降到10%以下。尤其是去年以来,该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以整村推进为载体,对重点贫困村进行扶贫开发,初见成效。
在选择农民增收项目上,不搞一刀切
哈尔滨市扶贫办针对每个村的致贫原因,在选择农民增收项目上,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群众的生产习惯、当地资源情况、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具体项目。该市在112个重点贫困村中,实施了饲养黄牛、生猪、大鹅、貉子和特色种植等项目。为巴彦县的8个村落实了饲养生猪项目,并且扶贫部门积极与当地的龙头企业金锣公司联系,帮助贫困户签订购销合同;为水草资源丰盛,适宜养殖家禽的通河县的14个村落实了饲养大鹅项目;为自然环境适宜、有生产习惯的尚志市的两个村落实了栽培葡萄项目。
据哈尔滨市扶贫办主任王碧玉介绍,去年,袁秀兰订购了10组种貉,扶贫资金扶持1万元,袁秀兰投入5000元。冬季卖貉子皮50余张,纯收入1.4万元。袁秀兰再以6组种貉作价归还扶贫办扶持她的1万元。村民们看到效果后,纷纷找到扶贫办、村委会,要求扶持发展貉子养殖项目。扶贫办把农户归还的种貉再扶持其他贫困户,这种“放母还犊” 、“滚动”发展的扶贫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据悉,该村现已发展貉子养殖户133户,户年均收入达到1.5万元,其中120户当年实现脱贫。
用心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哈尔滨土地肥沃,但水稻产量低、质量差。该市扶贫办得知水田中棚育秧,能使水稻增产增效,就免费向贫困户提供搭棚用的钢拱架,鼓励农民进行水田中棚育秧,选择优良品种,发展绿色水稻。采用中棚育秧后,每亩水稻增产50公斤,质量优良,公司上门签订单,农民人均增收195元。育秧结束后,可种蔬菜两茬,每栋中棚增收1000元,人均增收240元。因为增收明显,农民对建设水稻中棚积极性很高。目前,该市已发展水稻中棚5200余栋。同时,该市大力开展能人带动脱贫活动,建立扶贫联合体50余个,带动贫困户5000多户。市扶贫办对通河县大鹅养殖扶贫联合体扶持资金20余万元,购买了孵化设备和种鹅。该联合体为周围5个村230户贫困户免费发放鹅雏、指导饲养、提供卫生防疫,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不懂技术、销售难等问题。2005年,通河县的8个重点贫困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以前的1300元增长到4600余元。
解决“沟坎路”、“危断桥”,使农民行路不再难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不少贫困村出现“沟坎路”、“危断桥”,农副产品不能及时地卖出去,使农民增产不增收。行路难,已成为制约村域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该市集中扶贫资金,对112个重点贫困村的村屯道路、桥梁进行了全面修建,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投入扶贫资金72万元,为巴彦县民主村新建3座大桥,当地农民激动地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党为我们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架起的一座金桥”。
为了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哈尔滨市扶贫办积极整合资源,多方筹集资金1 075.1万元,对延寿、通河两县的10个重点贫困村修建了10条共20公里的白色道路,并在道路两侧统一修建围墙、安装路灯并进行了绿化。在解决群众出行难的同时,美化了环境,进一步改善了居住环境,缩短了贫困村与经济发达村的差距,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新机制带来明显成效。哈尔滨市112个贫困村经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后,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农民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据了解,去年该市112个贫困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从三年前的1300元增长到2700余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余元,共有2.54万户、10.94万人摆脱了贫困。
![]() |
通河县桦树村种鹅孵化基地 |
![]() |
村容整洁的通河县桦树村 |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