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8日电(记者 高长利)近30年时间,累计完成技术攻关、技术革新23项,为企业节约资金400多万元;完成工时168000小时,相当于完成60年的工作量。一个普通工人——尚维军在平凡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1977年,尚维军进入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刚入厂的时候,他跟多个师傅学徒,不管哪个师傅他都虚心求教。没活的时候,他就去别的机台看人家怎样装卡、测量、加工,看不明白就问,车间的老师傅、施工员都成了他的老师。为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他一头钻进了书堆里,捧起有关的专业书籍强化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通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功底,摸到了门道,而且还结合所学创新一些超常规的新工艺。他在加工大型床身时采取调节床身的办法,使床身与机床误差这一变数满足于床身误差这一定数,控制加工后的对接床身垂直不超过0.02毫米,这种从来没用过的装、卡、压方法,令施工员称奇。
在一些常人看来无法装卡的活,经过尚维军一研究,都能想出高招。有一次,加工Y36100滚齿机的分齿箱时,这个部件100多个孔,通轴有八排孔,齿距要求公差必须保证在0.02-0.03毫米,而部件大小超出了工作台尺寸,没有固定的位置,无法装卡加工。尚维军仔细研究图纸,发现分齿箱底面上有七个地脚孔,可以利用四个作为卡压点。于是,他建议推翻原来的加工工艺,先加工地脚孔,然后利用地脚孔把分齿箱合在工作台上T型槽里进行镗铣加工。看到这样独特的装卡方式和加工方法,工友们无不称奇。
1983年,工厂与哈尔滨一家企业签订了定子机座车镗床加工合同,其精度要求高,技术复杂,如进口需要几百万元。车间专门成立了攻关组,负责床头箱和尾座加工,年仅23岁的尚维军成了最年轻的成员。为完成加工任务,他查资料,翻图纸,潜心研究,三个月茶饭不思,每天都钻研到深夜。最后,他提出了新的加工方法。在最后的九个日日夜夜里,他一刻也没有离开机台,坚持按图纸要求圆满完成了加工任务。当工件从机台上卸下来后,他竟然站着睡着了。这台设备的研制填补了国家空白,获得了国家新产品一等奖。随后,他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总结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镗工七步操作法”。尚维军对技术、对完美产品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总说,“每当我干净、漂亮地解决一道加工难题,圆满完成任务的时候最高兴。”
1995年,企业效益严重下滑,步入低谷。当时,他的孩子小还经常有病,夫妻俩工资都不高,积蓄都给孩子看病了。这时候,许多人都离开了工厂。凭借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许多人来找他并许以高薪,但尚维军不为所动,仍然默默无闻地把身心拴在机台前。随着企业效益慢慢好转,尚维军迎来了发挥技艺的春天。
“一个人说的好,不如做的好。”这是尚维军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二十多年来,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感冒发烧,每天都早早来到车间工作,就连爱人患甲状腺囊肿住院动手术,他还牵挂着机台,只是看望了一下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如今,尚维军在出色完成任务的同时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培养青年技工上。尚维军带徒弟很严格,但他从不对徒弟提过多的要求,而是通过日常工作中的一举一动,把高超娴熟的加工手法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传给他们。他带过的徒弟现在有许多已成为独挑大梁的生产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