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9日电 对于这块神奇的黑土地,记者并不陌生。1992年的春天,记者的自行车曾粘着这里的黑土,碾过他们的致富之路;1998年的春天,记者又在这里蹲守了一个星期,感受到他们整合生产要素,联片耕作、规模经营的新的土地革命;今天,又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记者再次扑向了这块神奇的黑土地——齐齐哈尔克山县西联乡。
当年的乡长窦其杰如今已成了党委书记。既然是老朋友,窦书记和记者的对话也是开门见山:“当年你来这里采访报道我们乡整合土地、联片种植、统种统管分收的经验时,曾给我们留下个难题,就是实行机械化规模经营后解放出的大批劳动力如何转移。现在我告诉你,这几年我们全乡13654个劳动力,已经转移出去9171人,占全乡劳动力总数的71%。这些挣脱土地束缚的劳动力,有的在大连、沈阳打工赚钱,有的飞赴韩国、日本、俄罗斯去挣外币。去年我们西联乡人均收入3176元,而其中靠外出打工劳务收入就高达2400元……”
面对窦其杰亮出的业绩,记者将信将疑。为了进一步核实这个新闻的真实程度,记者掉头奔向了新乐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政仁也给乡党委书记的“大话”拿出佐证:新乐村共有老少村民2130人,其中有1230人将土地转租倒包给农家把式,出外打工赚钱。在家的种地是好手,每户经营一二百亩耕地;出外打工的是能人,每人每年揣回万元钞票。去年全村人均收入3774元,其中外出打工收入便占据一半。现在全村13400多亩耕地,都是机械化规模经营。农民富了村里的积累也增长了。去年,我们为了解决农村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还成立了一个老年人协会——凡是50岁的村民,都加入了协会。50岁—60岁的村民每年交会费50元,60岁—70岁的的村民每年交会费100元,到70岁以上村里发养老金,每年给500元。现在我们村共有70岁以上的老人110人,60岁以上的村民200人,50岁以上的村民300人。一年收会费3.5万元,支持养老金5.5万元,这差额的2万元由村里补齐。
口说为虚,眼见为实。记者推开了村民于永海的房门。今年52岁的于永海是种地的好把式,他正和老伴在屋里挑选黄豆种子。老于告诉记者,他转包了外出打工村民的230亩耕地,每亩每年租金170元,再加上自家的承包田40亩,于永海今年耕种了270亩耕地。记者问于永海:“这么多地侍弄过来吗?”于永海抿嘴一笑:“我们村早已施行规模经营,联片种植、全村统一播种、统一整地、统一收获,有啥弄不过来的。”记者又来到一处新盖的三间砖房的院里,房主祁红军正和媳妇在房前小菜地上起垄。祁红军指着这新盖的三间大房说:“这就是我们三年打工挣回来的。盖这三间房花了5万多元。”
乡党委书记的“大话”,记者在新乐村的实地采访得到了初步验证后,记者又赶到发家村。村党支部书记朱道才唠起这几年的变化嘴更硬:“我们村有多富不跟你透露,可明摆着的事儿让你听听。现在,全村农民的合作医疗费、农民人寿健康保险、中小学生学杂费、书本费全由村里包了。”
记者在西联乡转了大半天后,才对乡党委书记窦其杰的“大话”深信不疑。西联乡这几年通过联片种植、规模经营、反租倒包的生产要素重组,将大批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并给他们插上了翅膀,放飞到国内、国际。
“生产力、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农民拥有土地又不依赖土地,这一观念的转变,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当记者离开西联乡时,乡党委书记窦其杰又给记者添上了这重重的一句。
![]() |
种地上规模,打工有力量。新乐村农民祁红军背对靠打工挣来的新房,又狠狠地举起了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