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下地骑摩托 联系用手机 友谊县的农民真“牛气”
2006-05-27 21:34:48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7日电(双鸭山日报社 杨军) 来到友谊县友邻乡十队,发生在这里的许多事儿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下地生产骑的是摩托车,联系市场信息用的是“大哥大”,“泥腿子”、“土老冒”的旧形象在这些农民身上踪迹皆无,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潇洒神气的现代农民新形象。

  地处偏僻的十队,交通闭塞,电话不通。早在两年前,富了后的农民就有人开始带头买起摩托车和手机,很快拥有摩托车和手机变成了这里的新时尚。据统计,这个不足40户的小村现在已有摩托车30台、手机35部,此外几乎是家家都有农用三轮或四轮车。许多人家手机、摩托车、农用车样样都俱全。

  谈起买摩托车和手机的初衷,用农民们的话讲就是,我们这不是在“玩票”、“耍弄”,有了车和手机,确实帮助解决了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灵的难题。

  腰挎“摩托罗拉2000”手机,骑着“钱江150”摩托车的稻农李树兴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没车没电话,办点啥事真费劲。特别是农忙时买生产资料得求人搭车外出,顺利一趟,不顺三趟五趟也办不成事,搭工又费钱。现在可好了,家里有了手机,不出门就知‘天下’事。手机一拔:春季种地门不用出,化肥、种子、农药就有人送到家;夏季生产不出田间,技术人员随叫随到;秋季卖粮坐在家中,天南海北啥价都掌握;冬季‘猫冬’屋内一呆,市场啥‘吃香’,下年地里种点啥,提前早知道。咱农民这回可真是‘牛气’十足”。

  问起这里的农民为什么这样潇洒神气,记者探询得知:是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让他们富的“冒了油”。

  十队曾是友谊出了名的低洼村屯,9000亩土地95%以上是“涝洼塘”,种旱田十年九不收。据了解,从1970年到1995年二十五年里,这个队仅有两年算大帐略有盈利,那时农民穷得是家家背债过日子。从1996年起,队里开始按照自然和市场规律因地制宜进行“旱改水”,到现在已经100%实现了水田种植。

  种植结构一调整,就调出了效益,调出了希望。如今靠种稻,队里每户每年收入少则一、两万,多则五、六万。“万元户”在这里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在队部,一位队干部指着贴在墙上的一长串手机号码喜滋滋地告诉记者,现在他这个“队官”当得也挺神气的,不管是农民找自己,还是自己找农民,手机一拨就能联系上,再也不用你找我,我找你的四处“瞎翻腾”。用不了一两年,全队农民就会家家都有摩托车和手机,到那时他们队就会提前进入交通、信息“现代化”。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