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5日电 同为秋林,命运各异。兴,还是衰,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左右着企业的命运?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使用“秋林”这块金字招牌,打造核心竞争力。用好了,“秋林”招牌足金足赤;用不好,“秋林”就会褪色为一块普通木板,到头来充其量只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商界的“没落贵族”。
用得好,“秋林”招牌熠熠生辉
不论是“大列巴”的长期一枝独秀,还是秋林“里道斯”的全面复兴,都可以得出一条结论:老品牌不能丢,反而应该深入发掘。
“大列巴”长期不赚钱,但仍然坚持生产,那么,秋林食品厂“赔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正是秋林“大列巴”的长期存在,造就了非凡的品牌影响力,也构成了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成份。由这个品牌延伸出去,带动其他能够带来利润的产品,成为秋林食品厂的利润增长点。
秋林食品厂厂长侯勇笑言:“秋林牌子好,起码新产品不用打广告。”在“不用打广告”的背后,就是品牌的力量所在,它带来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效益,更能给企业一个未来。同样,“里道斯”“重出江湖”保持了原汁原味,名称也没有改变,并由此带动的其他产品使企业获利颇丰。
用不好,“秋林”招牌黯然失色
吴凤龙今年78岁了,在秋林公司干了30年。他原是秋林服装厂的老师傅,当年能够穿上秋林老师傅做的西装,是极体面的事。吴凤龙回忆,当年他们主要服务对象是支援我国建设的外国专家们,也为从事外事活动的人做一些活儿。按工资算,当时他是秋林的工人,工资是76元;弟弟虽然是南开大学毕业,但工资也只有62元。然而,时过境迁,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秋林师傅们的优势就不在了。
同样,就“道里秋林”而言,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秋林的招牌抵得了一时抵不了一世。“道里秋林”并非不思进取,1995年,为了与新建的中央商城与绵绣商城竞争,道里秋林贷款重建店面。然而,店面虽然改成了适合现代商业的模式,但并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全部,体制、经营策略不变,“随大流”似地盲目扩大店面、改格局,在自己的短项上与对手相争,最终使“道里秋林”的店面重建反成了它的“滑铁卢”。
丢不得,“秋林”招牌历久犹香
毫无疑问,品牌属于无形资产,但无形源于有形。那么“秋林”无形资产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高贵的定位、出色的品质、良好的信誉”,这就是“秋林”的文脉,也是“秋林”的核心竞争力。
深入剖析秋林公司的几家企业,我们就会发现,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秋林食品厂和秋林糖果厂运转良好,恰恰是抓住了品牌,在继承的同时又发扬光大。而服装厂和国际商城则在固守和盲目应对中逐渐丧失竞争力。那么,核心竞争力从何而来?就秋林这样的百年老企来说,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传统的继承。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杨文超认为,没有对秋林公司历史文脉的发掘和继承,引入全新的经营模式,效果未必理想。在他看来,温州模式主导秋林公司,不仅没有对秋林文脉的继承,更谈不上发扬。如果与长年积累下的文化血脉断然割裂,那么,“秋林”的品牌就不复存在,“秋林”的核心竞争力就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