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9日电 题“中国人能制造世界一流的水电机组”——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梁维燕
记者 高长利
![]() |
谈及中国电机的发展历程,梁维燕有着说不完的话 |
梁维燕,发电工程和设备制造专家,哈工大特种电机研究所所长、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大电机和水轮机制造工作,参与了我国第一台800KW立式水轮发电机组制造工作;主持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长江葛洲坝125MW水电机组,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主持全国第一台引进技术制造的600MW汽轮发电机;参与三峡机组论证,肯定国内制造的可行性。兼任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 |
梁维燕检查发电机组设备安装工作 |
把学到的知识无私的奉献给人民
“对待学习到的知识,每个人有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卖给人民,一种是还给人民,另一种是献给人民,希望你们能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著名科学家钱正英50年代初送给清华毕业生的一句留言。77岁高龄的梁维燕对此记忆犹新。梁老清晰地记得自己毕业时,与同学们讨论这段话时的结论:只有人的效率能大于1,输出就大于输入,一定要把学到的知识无私的献给人民。五十载风雨岁月,昔日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已成了步履蹒跚的白发老人,梁维燕在“为人民奉献”中书写了自己的无悔人生。
梁维燕,1929年生于北京,1947年考入北洋大学电机工程系。1951年,高唱着“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的口号,梁维燕毕业后来到了哈尔滨电机厂。
书到用时方恨少。刚刚走出校门的梁维燕有幸参与了我国第一次设计制造的800KW水轮发电机组的工作。在当时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老工人和技术人员一道道攻克难关,经过总装试验,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随后,他又参与了3000KW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工作。“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仅仅是一个基础,更多的知识是根据工作的需要深入的学习”,这期间,梁维燕参加了两套机组工艺准备和制造的全过程,开始了解水轮机和发电机的结构与工艺,收获很大。
此后十年时间,梁老一直在生产车间负责技术工作。这期间,哈尔滨电机厂先后制成3MW、6MW、10MW、12MW、15MW、72.5MW等各型水轮发电机和水轮机,这些都是标有“中国制造”的第一台。1957年,浙江新安江水电站72.5MW水轮发电机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水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题词鼓舞着包括梁维燕在内的水电建设者们向更高的科研高峰迈进。
1961年,梁维燕开始负责工厂的工艺工作。他整天穿着工作服,和工人们在一起,利用业余时间将一些技术课程,同时也向工人们学习了不少实践知识。1964年,在梁维燕的主持下,哈尔滨电机厂试制成功云峰型100MW水电机组,荣获了国家水电机组第一枚质量银奖。
1972年,经过出国考察学习,梁维燕提出了“大机组促进大电网,大电网需要大机组”的建议。自此,国内开始自行研究设计600MW火电机组。1979年,国家批准引进大型火电机组制造技术。1981年,梁维燕主持引进型600MW汽轮发电机试制工作,获得成功,荣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一等奖。机组于1989年投入运行,开创了我国大型火电机组的新纪元。70年代,在梁维燕的亲自主持下,哈尔滨电机厂为葛洲坝工程研制了13台5叶片的125MW水电机组。在当时的环境下,葛洲坝工程完全是国内设计、采用国产设备,迄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转桨式水电机组。该项目荣获了国家质量金奖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誉为自主设计,产学研相结合集成创新的典型。
此外,梁维燕还主持突破了刘家峡225MW水轮发电机定子线棒半导体防晕层电腐蚀的关键技术,实现高压定子线棒还氧玻璃云母带主绝缘和半导体防晕层一次模压成型新工艺,无绝缘击穿,保证了发电机运行的可靠性。
“中国人能够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水电机组”,梁老对我国的发电工程和设备制造业抱着坚定的信心。
![]() |
梁维燕在发电机组安装现场 |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以我为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应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自主研发为基础,借助引进消化吸收的捷径实现再创新。”谈及技术创新,梁维燕这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三峡工程700MW水电机组的研制成功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范。三峡枢纽工程共装26台700MW水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8200MW,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梁维燕受聘三峡工程及电设备专题论证专家组,参加了700MW水轮发电机组的论证与招标工作,认为水轮机转轮直径9.8m左右、机组单机容量700MW是可行的。他主张立足国内制造,吸收国外经验,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国际合作,共创一流。在确定了国际招标、转让技术、合作制造的方针以后,梁维燕主持了国内科技攻关工作。他结合三峡工程左岸机组技术引进和工厂的技术改造工作,使我国大型水电机组制造立足于国内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开展三峡机组科技攻关的同时,还较好的消化吸收了引进技术,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技术骨干,使我国具备了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大型水电机组的能力。
针对自主创新,梁维燕还建议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此提高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他认为,企业需要依靠政府的引导与支持,需要有自主研发的能力,需要实行产学研结合。企业自己技术力量是有限的,确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科研课题,需要寻求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
“只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改进我们的管理和增加科技投入,有所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一定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梁老对我国的发电设备制造业充满信心。
参加工作,参与制造800KW水电机组;垂暮之年,主持研制800MW(三峡发电机最大出力840MVA)水电机组。40多年时光,单机容量增加了1000倍。梁老觉得,见证和亲历了新中国发电设备的成长过程,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
“只要国家需要我,我就永远不退休”。虽然梁老已年近八十,但他觉得,在我国的发电工程和设备制造领域,他要走的路还很长……
![]() |
作为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员,每次检查梁维燕(中)都要亲自深入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