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工程院院士梁维燕:与水电站一生的缘
2006-06-10 15:52:2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马云霄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0日电 他参与制造了上百台水电机组,见证了葛洲坝、三峡工程建设的历史,他是我国大电机和水轮机开拓者之一,我国发电工程及其设备制造领域中具有权威性的专家,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梁维燕。

  梁维燕的一生似乎注定要和水电站结缘。还有两个职务使他与三峡紧密相连,国家机械工业局三峡装备办公室高级顾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员,从一开始就参与到这项工程,如今20年,三峡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葛洲坝是中国人自己干的

  梁维燕永远忘不了长江葛洲坝水力枢纽工程蓄水发电的那一天。凭借着远见卓识和执着创新精神,梁维燕主持的葛洲坝125MW机组研制成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质量金奖,这是我国发电设备获得的第一块金质奖章。

  “这是靠自己力量搞出来的科研成果,而且产学研结合,产品运转很好。从1981年投入第一台,到1988年哈电制造了13台投入运行,迄今葛洲坝机组仍居世界转桨式水电机组的前列。”梁维燕自豪地说。

  然而凭借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葛洲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梁维燕回忆起当时情景至今感慨万千。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批示“赞成兴建此坝”,葛洲坝工程在当时的环境下,立即开工。机械部组织工厂作170MW水电机组的联合设计,以适应“三年发电,五年建成”的要求。1971年5月,梁维燕参加机组设计审查,在严肃的政治压力下,提出可靠的方案,会议主持人接受改进意见确定机组参数,当场交出毛坯订货图,工厂立即投入生产准备与制造。

  那时在大坝施工过程中,重新研究了5个叶片,由哈电机厂设计制造。制造初期,转子室下环不锈钢板段用等离子切割机下料成型后运往工地,坡口没有磨平,受到领导的严厉批评,在《机电日报》头版点名公布,作为项目负责人扪心自愧,全厂震动,开展质量大检查,健全管理制度,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那时是在自责与批评声中前进。”梁维燕说。

  当时,葛洲坝工程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空前的,给水电建设战线上的全体职工带来了巨大鼓舞。梁维燕说:“我们那时共承担了49项科研课题,没有推力轴承试验台,我们就到三门峡水电站做试验,就这样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科研成果。”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下,葛洲坝工程完全是国内设计、采用国产设备,迄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转桨式水电机组。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