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妙手济世仁心立德——记哈医大肿瘤医院医生郝克强
2006-06-12 18:59:18 来源:东北网  作者:印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2日电 题:妙手济世 仁心立德——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科主任郝克强

  记者 印蕾

  “我是一名医生,应该多为病人看看病,多为患者解除病痛。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分内的事情,是我的职责所在。”交谈中,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言必行,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生,还是当上了骨科主任;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病魔侵蚀了他的身体,他一直这样说,也始终这样做。

  他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郝克强。

  精打细算,为病人省钱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现任院长徐秀玉,2003年进院工作。谈起郝克强,有一件事情让她印象最深刻。刚到院里工作不久,她召集科室主任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座谈会上,郝克强围绕让患者少花钱,治得起病进行了发言。徐院长感触很深,“解决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现在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那时郝主任就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了”。

  从医三十余载,郝克强妙手回春,从死神手中挽救了很多生命,但在治病的费用上,他总是想方设法帮病人省钱。他经常教导学生“一定要把患者拿来治病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郝克强将骨科开药和收费的“闸门”把得紧紧的:他在日常接诊时,除了仔细地询问患者病情、查体外,还认真地阅读病人带来的病史资料,能不重复做的检查尽量不做,避免了不必要的费用负担,也节省了就诊时间,使病人在尽短时间内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骨科的农村患者较多,对待特困户,用什么样的纱布、器材和消毒药,郝克强精打细算,能省一分是一分。

  他经常在为患者省钱方面多动脑筋,积极主张反复使用消毒敷料,甚至一件手术衣的布料尺寸他都精心计算,为患者节省了大量的手术费用。一位经济极其贫困的患者,由于手术创面大,为严防术后感染,需要每天换药,对患者而言,这些大量的换药纱布也得用钱买。郝克强帮他出主意,买来纯棉毛巾,每天交替清洗、消毒换药,单这一项就为患者节省了几百元。

  为了病人的利益,和善的郝克强有时会显得近乎“霸道”。骨科经常需要的人工关节,进口的要3—4万元,他主张采用国产的。北京一个厂家以低于卖给其它医院的价格卖给郝克强,后来厂家几次要求涨价,厂家代表表示,“你们价格老这样太低,我们会赔钱的。”郝克强态度强硬:“我做手术时,你还是小学生呢。你说说你涨价的道理,是工艺贵了?还是材料贵了?”郝克强较真地画出这个人工关节示意图,对方看出郝克强真是行家,也就作罢。理论上讲,这些材料进到医院卖给病人,多少要加价;而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郝克强却总是找到院领导“求情”,少加价或者不加价。

  拒收“红包”,为贫困病人“倒贴”

  “2005年,哈尔滨市道里一患者,右手中指肿瘤,800元。

  2004年,伊春患者刘霞,左上臂小肉瘤,1000元。

  2004年,集贤县患者田淑珍,双侧肘关节骨膜软骨瘤,1000元。

  2003年,逊克县患者宋爱林,大腿内侧脂肪肉瘤,1000元。

  2003年,阿城患者孙发基,骶骨肿瘤,1500元。”

  这是骨科护士长程淑萍给我们列举的被郝克强退回去的“红包”。老护士长王秀云回忆说:“我帮郝主任退回去的红包太多了。”有时病人家属实在不托底,他就先收着,可一进手术室,郝克强马上把红包交给护士长,由她退回给病人家属。“作为医生,我拿不了这钱,很多病人看不起病啊。医生兜里揣着红包,却看着病人吃馒头,喝白开水,这是我无法想象的。”

  非但不收红包,遇到贫困病人,郝克强还要自掏腰包,为病人捐钱。阿城患者李笑芬,从生下来,腰上就有一个包,而且越长越大。从小就没有父母,为治病,家里房子、地都卖了,走了多家医院,终于有一家医院可以收治,但手术费需要6万块钱。李笑芬放弃了。后来,她试着来到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找到了郝克强。就在马上安排手术时,考虑到手术费用,李笑芬再次想放弃。郝克强了解到她的情况后,握着她的手说,“不能因为没钱就不治病呀,我会帮你想办法的。”精打细算,又在减免了一些费用后,还需要3万块钱。可就这3万块,李笑芬也拿不出来。郝克强帮忙联系到阿城市妇联,资助其1万块钱。在钱还没有到位的时候,郝克强就为李笑芬做了手术。由于手术创面大,术后还得输血。可这时李笑芬原先交的钱不够了,如果钱再不到位,血浆就提不出来。不输血,患者就面临大出血,甚至有生命危险。就在这时,郝克强从自己兜里拿出1000元,存进了患者账户,李笑芬得救了。那年除夕,郝克强还从家里带来饺子,送到李笑芬的病房。

  在外人眼中,外科医生收红包、有“外捞”,富得流油。然而,做了30年的外科医生、又身为三级甲等医院的科主任,郝克强出手却一点也不“大方”。去年,单位搞集资建房,郝克强在高层和多层之间选了多层;比他年纪小的同事都要了100多平方米的,他却挑了80平方米的。院领导给他开“绿灯”,选大房子,钱可以缓付。郝克强还是没同意。其实,同事们都知道,郝克强没那么富裕,房子的首付款是东拼西凑才凑齐的。

  “作为医生,不能想发财;医生发了财,病人就要遭罪”,郝克强坦诚地说:“物质追求无止境。住上了50米的房子,可能还想住100米的,还想住200米的。作为医生,追求这些不合适。为病人多看病,我体会到了更多的快乐和欣慰。别人来感激你,说些感激的话,不值钱,但是对医生来说,这才是最大的慰藉。”

  心系病人,用满腔热情融化医患之间的冰封雪岭

  大家都说主任(医生)是说嘴的,住院(医生)才是跑腿的。可郝克强除了动嘴,还经常跑腿。按规定,主任不用每天都查房。即便查,手术前后各一次就行了。郝克强平均每天要查两次。常常是上班时间未到,他的身影已活动在病房里了。摸摸病人的脑门;为病人拉拉被角;把病人的鞋放在方便下床的位置,边做边嘱咐病人:“听话、放心,大夫会给你治好病的。”

  对待病人,郝克强更像一位笑容可掬的长者和亲人。他的言行也潜移默化影响着科里的每一位同事。骨科副主任王玉学对此深有感触,郝主任经常对大家说,“为医责任大,病人得了病,病人及家属往往把医生视为救命稻草,因服务态度产生医患矛盾是最低等的错误,也是最不应该犯的错误。”

  郝克强说:“作为一个医生,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的确,他身体力行实践着做为医生的职责与使命,以自己的满腔热情融化了医患之间的冰封雪岭。

责任编辑: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