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3日电 与郝克强握手时,心头突然涌出一股悲凉。这是一双病人的手,黑瘦,干枯;然而这又是一双充满着神奇魔力的手,曾多少次在手术台前从容处置,举重若轻,把一个个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回。
如今病重的郝克强暂别了手术台,同事们都说,想念郝主任的那双手。
(一)那双手,把手术化为了艺术
无影灯下,空气近乎凝固。突然间,血管破裂,血如泉涌,病人命悬一线。“快找郝克强!”几分钟后,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一双手开始忙碌:娴熟地找到出血点,准确地掐住血管,细心缝合……危机解除,人们都长出一口气:老郝,又多亏了你!
在医大附属肿瘤医院,类似的情形曾多次上演。不论是院里哪个科室,一旦在手术中遇到血管大出血现象,都找郝克强来救急,几乎每次都转危为安,他也因此被称为“消防员”。郝克强的学生及助手李连财由衷赞叹:郝主任的手感很特别,就像是他的“第三只眼睛”,做起手术来游刃有余。省内的一位专家同行也讲:“郝克强做手术是一种艺术,坚决老练,一刀下去,哪是血管哪是神经绝不含糊!”
把手术做成了艺术,这深厚的功力,来自于多年的不懈追求和艰苦磨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动荡的日子里,郝克强怀着对医学事业满腔的热爱,靠顽强毅力自学了大学本科整套医学基础和临床教材,并在198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为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肿瘤医院工作的20多年间,郝克强仍刻苦钻研同领域的先进诊治技术,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成为一名省内知名的骨科专家。他们科室在省内率先成功开展了单、双开门法颈椎椎板成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高位颈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等高难手术。
对老郝手上的绝活儿,头颈科的贾深汕主任深有感触。这些年来,他与郝克强合作了不知多少次,他还记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们科进行一种名为“游离空肠移植重建及下咽颈段食管癌术后缺损”的手术,邀请郝克强前来帮忙。血管的衔接是这种手术的关键,成败往往就系于纤毫。郝克强沉着应对,连续7例手术全部成功,血管吻合率100%这项成果后来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彰。
贾深汕说,老郝第一学历并不高,仅是医士出身,但凭着对这项事业的热爱和顽强的钻研精神,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特别是他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在院内首屈一指。现在老郝病休,许多科室都好像被“闪了一下”,有些手术都不敢接了。
(二)那双手,让多少愁容展笑颜
经过一个五六个小时的复杂手术后,从台上下来,脱去白服,洗了手,郝克强已几近虚脱,回到家中一头躺在床上,累得连饭都不想吃———这是典型的郝克强工作写照。从20年前开始,是这样,7年前做了单侧肺叶切除手术后,仍是这样。一直到去年末发现癌瘤复发,他就这么忘我地忙碌着。
由于长期反复受X光照射,他的皮肤变得粗糙了,汗腺也开始萎缩,尤其是那双手,已好多年都不出汗了。而正是这双不会出汗的手,让许多患者如沐春风,重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19岁的消防警苑爱时在训练中摔伤了腿,到院后被诊断为骨肉瘤,在确定治疗方案时许多人都倾向截肢。望着那张年轻的脸,郝克强心情复杂:截肢当然很省事儿,但一个青年人的生活可能就此毁了,而保肢体又要担负一定风险。最终他把困难留给自己,采取了人工关节手术。术后,苑爱时重返岗位,坚持工作,被誉为“警营中的保尔”。
同事们说,老郝做手术从来都是站在患者的角度看问题,尽量为患者保住肢体,或做到少缺损一些,为此不惜冒一定的风险。
单肺切除手术的放疗期间,郝克强坚持每周两次出专家门诊。虽然郝克强对自己的健康毫不在意,但对患者的安危却时刻记挂心头。多年的经验,让郝克强洞悉患者的感受,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医治他们身体伤病的同时,用一颗爱心抚慰他们心灵。平时科里加班最多的就是他,一有空闲儿就到病房里转,问问这个的病情,摸摸那个的额头,或坐下来说一会儿宽心的话。
有一次,郝克强给一名脚部畸形病人做完矫形手术后,担心病人买不到合适的鞋子,就回到家里,用他那双拿手术刀的手做起了针线活儿,连夜赶制出了一双特殊的鞋子送给病人。
阿城患者李笑芬永远都不能忘记,2004年大年三十那天晚上,郝主任到病房探望刚做过肿瘤切除手术的她,并端来了热腾腾的饺子。
郝克强妙手仁心,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许多患者慕名前来向他求诊,他用剩下的一侧肺叶支撑着身体,满负荷地劳作着。20年来,累计做手术5000余例,从技术层面讲成功率达100%。
(三)那双手,撑起了一片天
“这辈子作为一个医生,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儿,如果可以重头再来,我还要拿起手术刀。”从21岁开始,郝克强的一双手就与手术刀结下不解之缘,无怨无悔地扑在这项事业上。如今在病床上,远离手术台的他心中难免有些空落落。惟一宽慰的是,他的那些同事和弟子们没有让他失望。
多年来,他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
1996年,郝克强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常教育自己的学生说:“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先做一个好人。”“医学是经验学科,年轻的医生应该勤学苦练,不断地学习,善于逐步积累经验和技术,从而形成一个完整正确的诊断思维。”不管手术大小,不管病情轻重,郝克强都要求年轻医生重新翻阅相关医学材料,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理解,还根据下级医生的级别选择相应的手术,让年轻人独立完成,而他守在一旁当助手指导。
郝克强担任科主任之后,为了增强学术研讨氛围,建立了术前讨论、术后总结制度。在每一个病例中,郝克强都要边做边详细地讲解手术成功的要领和应注意事项,这样既使患者治疗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也在研讨中让下级医生学到了经验,增长了见识。
在教学和实践中,郝克强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科里一位年轻医生说,郝主任从没跟病人红过脸,却因为我们有些时候的懒散疏忽而发火,而且很吓人。在指导论文时,不管有多忙他都要亲自指导,从产题、实验到总结,一步都不放过,对投机取巧或不太精确的提法,坚决要求修正或删掉,一点儿通融的余地都没有。有一名学生的毕业论文,郝克强前后一共修改了七次之多。即使在他抱病卧床之际,还为今年毕业的研究生反复修改论文。
他的悉心教诲,让年轻人受益匪浅。他的一名学生在读研期间被评为了“全国十佳大学生”,有4人考取了博士研究生,获得各自导师的一致认可。
今年春节前后,因为病情恶化,郝克强曾几度昏迷,然而当年轻医生做完手术去看望他的时候,身体极度虚弱并不断咳嗽的郝克强问的第一句是:“今天的手术成功了吗?病人现在怎么样?”有时还问科里有无疑难病人,“如果有困难就找我,我现在还可以把把关……”殷切之情,感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