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4日电 12日,我省“三支一扶”录取工作全部完成。我省“三支一扶”活动为应届毕业大学生提供了1100个岗位,报名阶段有3100多名大学生踊跃报名。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最终到确认现场确认的只剩下700多人,300多岗位出现了空缺。
记者从教育部门获悉,2006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近17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幅达14.04%。专科以上毕业生14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0758人,本科毕业生近8万人,高职高专毕业生5万多人。
自2003年以来,我省离校时尚未找到岗位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预计今年我省将有3万名毕业生在离校时找不到工作。
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三支一扶”成为国家帮助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大举措。可为什么会出现300多岗位空缺的情况呢?
毕业生:待遇低期满找工作更难
一些毕业生没有参加“三支一扶”确认,是认为这个岗位的待遇不高、两年之后的工作不确定。
杨连宇是佳木斯大学医学整形专业的毕业生。他起初报了“支医”的岗位,但最终选择了放弃。他说:“报名后我才知道每个月的补助是600元。读完大学,花了家里那么多钱,每个月就拿600元钱,感觉对不住家人,就放弃了。”杨连宇认为,虽然刚毕业,在大城市生活较困难,但总可以慢慢地找寻发展的机会。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刘某表示,学校向他们这些毕业生详细介绍过关于“三支一扶”的具体措施,但是她不想去。她说,“三支一扶”服务期就两年,那两年之后怎么办,到那时侯毕业生就更多了,工作就更难找了。中文系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选择多,各级公务员考试提供的职位大多数也与中文有关。毕业后,她会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参加公务员考试。
家在七台河农村的应届大专毕业生刘霞在网上报名“三支一扶”后,没有到确认现场确认。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她从去年底就开始找工作,但因性别原因被很多单位拒之门外。“工作太难找了。可我真的很矛盾,报名吧,自己好不容易从农村考出来了,就这样回农村有些不甘心;不报名吧,又怕找不到工作。”她和家人商量后,报了离家比较近的一个“支农”岗位。但报名后,刘霞就后悔了,就业是一辈子的事儿,现在回农村了,也许就很难再从农村出来了,还不如一直留在城市,边工作边找寻“希望”。“如果毕业不能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先找个临时的工作。毕竟是在城市,找工作的机会多。”
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律系的学生李超群对现在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十分清楚,但是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是他的基本就业原则,而“三支一扶”提供的岗位没有适合他理想的。“如果现在在大城市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宁可在市里的某个律师事务所做一名办事员,也不愿意到农村工作,只有这样才会最终实现我的梦想。”学校:大学生现在更“务实”
哈尔滨理工大学招生就业指导处副处长周长群介绍说,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式仍很严峻。全社会总体的就业形势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今年的毕业生人数比去年多8万。毕业生就业存在着地域性不均衡的矛盾,东部人才多,中部和西部却缺少人才,大城市毕业生饱和,农村严重缺少高学历的毕业生。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有关部门对毕业生变“抬”、“举”为“托”、“扶”,实行各种措施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就业,先后实施了“援西部”、“三支一扶”等计划,希望通过这些做法调配毕业生地域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从实际情况看,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变得更加“务实”。大学生选择工作时,更看重是否有可发挥自身优势的空间,并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个人理想规划自己的就业路,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