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以创新求发展--记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合
2006-06-15 14:12:35 来源:东北网  作者: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刘合展示采油工程研究院的科技成果
刘合


  东北网6月14日电 题:“以创新求发展,油田的明天更灿烂”——记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合

  记者 高长利

  刘合,1961年生,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大庆石油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8项,国家专利10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刘合在解决石油开发中出现的传统注水工艺层间干扰、测试精度方面研制出集多层注、采、测、调于一体的剩余油挖潜配套工艺,研究了井下采油工具动态监测技术及系统,适应了油田采油工具实验研究的多参数、动态、综合监测与控制的需要,2005年被授予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荣誉称号。

  约定的采访时间到了,可是刘合迟迟未出现,办公室的人说,他正在楼下的会议室抱病参加项目的专题讨论会。作为油田公司的副总工程师,他倾其心血为“创建百年油田”孜孜不倦的探索,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兼任的油田公司市场开发部主任的他,则要满世界的飞来飞去,忙着以技术换市场、换资源,开辟着一块块新的“大庆油田”。

螺杆泵采油设备的研究倾注了刘合的心血
螺杆泵采油设备的研究倾注了刘合的心血

  对油田的热爱,构筑了他孜孜不倦的动力

  1982年,刘合从大庆石油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工作。从此,他踏上了为石油工业事业拼搏、奋斗、探索的道路。时光荏苒,经过24年的摔打和磨炼,他由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科研专家。2005年,44岁的他被任命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20余年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是与他勤奋的学习和钻研密不可分的。2001年,油田公司选派他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深造。为早日通过语言关,他主动与同学对话,不放弃任何机会进行听说训练,不怕说错,不怕笑话。他抱定了一个原则:宁可中午不休息,晚上少休息,也要不遗留学习问题。于是,每天都要在半夜十二点以后睡觉。为了跟踪国内外油田发展状况,他把近几年SPE上所有的采油工艺方面的文章全部搜集起来,进行系统学习研究。一遍读不懂就再读几遍,直到读懂;没有时间读的,就复印下来带回国继续攻读。为全面掌握加拿大石油工业和科技进展情况,人生地不熟的他多次奔波,联络、沟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后,他走进了阿尔伯塔石油研究院,以演讲交流的方式圆满完成了异国之行。

  “每逢佳节倍思亲”,学习期间的困难、单调的生活撩拨着刘合的思乡之情。没能见到老父亲的最后一面,则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2001年初父亲就已经重病不起,作为唯一的儿子,他以“忠孝不能两全”宽慰自己,毅然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学习征程。在他知道再也见不到父亲的那一天,这个刚强汉子的眼泪终于止不住滑落脸颊……一年后,当他满载学识重新踏上家乡土地的时候,才有机会在老父的墓前诉说身处异国他乡的思念,恳请他的原谅。

  刘合回国不久,接任了采油工程研究院院长的工作,他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他没有休过节假日,每周都有三四天的晚上在办公室里伏案。为完成科研项目,他有时在办公室一住就是十多天。而他的家离研究院步行也仅仅15分钟的路程。在项目开题、鉴定以及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时,他患重感冒,医生劝他休息,但他没有听从劝告,就在办公室打点滴,一只手打点滴,另一只手翻材料,处理日常工作。晚上,与邀来的老专家、技术人员讨论,常常到深夜。一天晚上,他高烧40℃,只好在11点多钟把大夫接到办公室打点滴。大夫说:“没有见过你这样的领导,干起工作不要命。”由于工作忙,他三次中断点滴,导致感冒一次次加重,前前后后拖了20余天。

  即使工作再忙,他也没有放弃学习。他常说:“学无止境,越学越感到知识不够用”。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又攻读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博士后,在知识领域里开始了新的求索。他相信,自己的学有所成一定能给油田可持续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2年,采油工程研究院的工作实现了他上任后的开门红,在全面完成经营责任目标的同时,创出了桥式偏心分层开采配套工艺技术,获得集团公司一等奖等6项新成绩,受到了各方的好评。

  对科研的探求,凝铸了他求真务实的品行。刘合常说:“科研成果必须要在生产实际中应用,如果得不到应用,即使拿了‘红本’,也是徒劳无功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他养成了经常深入基层,与采油一线的工人交流、沟通的工作作风。他要求他的团队,工作要务实,要向油田的实际出发,对于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敢于面对现实,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在第四采油厂担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期间,他带着技术人员把提高科技技术作为工作重点,选准主攻方向,加大攻关力度。1997年,列入科技工作计划的科研攻关项目52项,新技术推广51项,现场试验9项,全部完成进度计划并取得一些突出成果和部分阶段成果。其中有6项科研成果申报并通过局级评定,2项新技术推广项目通过局级验收。仅这一年,各类科技成果取得增油7.79万吨,降水49.92万立方米,节电126.42万千瓦时,增注83.64万立方米,获得纯经济效益6598万元。

  2002年新年刚过,刘合就带领科技人员深入采油厂,开展调查研究,查找出油田生产中难题86项。回来后,经过技术委员会及有关部门的论证,确立了20项攻关课题,5项新技术推广项目。由于针对性强,符合生产实际,当年就有23项顺利通过油田公司的开题论证。针对同心集成注水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他积极组织攻关,在采油厂的大力配合下,该项技术在工具结构、管理和操作程序都有了较大改进,长度由原来的2.6米缩短到1.8米,重量由20公斤减少到10.7公斤,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成功率则由过去的70%提高到90%,测试周期提高了近一倍。

  油田有句行话:压裂不注水,等于白张嘴。注水是油田开发的基础,大庆油田有1/4薄差油层,厚度仅为0.2米至0.4米,当时的注水技术对这样的油层很难实现有效注水。2001年,刘合立下军令状,短期内在薄差层注水工艺技术上实现突破。刘合到试验现场,和科研人员一道摸爬滚打,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小一防”、“同心集成”等注水新工艺,攻克了薄差层注水难关。如今,“两小一防”、“同心集成”注水新工艺更加成熟,已成为大庆油田的分层开采配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前,螺杆泵采油设备在生产中存在定子橡胶溶涨、杆断脱的现象,被工人们形容为容易“脱裤子,包饺子”的蠢笨家伙。经过3年的努力,刘合和他的团队解决了螺杆泵驱动装置过高、噪音大及装置密封问题,实现了低噪音、零排放、零污染;通过有限元分析、橡胶材质优选、杆柱优化设计等,解决了螺杆泵定子橡胶溶涨、杆断脱等问题,延长了螺杆泵的检泵周期,提高了螺杆泵的使用寿命。在世界上,他首先将螺杆泵应用到油田聚合物驱油和三元复合驱油技术上,不仅在国内各大油田应用,而且还打入了国际市场。现已规模推广应用2000多口井,此项技术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油田的同事都亲切的称呼他“合总”,他“以和为贵”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大家。假日里,他最喜欢的事就是在他的办公室摆龙门阵,沏好一壶茶,煮上一杯咖啡,邀请科研人员针对攻关中的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谦虚、民主之风跃然而出。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一个优秀的团队诞生了,一个个科技希望之星正迅速的成长。

刘合:以创新求发展,油田的明天更灿烂
刘合:以创新求发展,油田的明天更灿烂


  以创新求发展,为油田灿烂的明天不懈努力

  资源有限,科技无限,刘合深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实现油田持续发展,必须走科技自主创新之路,坚持以技术换市场、以技术换资源。创建百年油田,给科技攻关者又一次展现风采的舞台。储采失衡、产量递减、含水上升等种种开发难题,向刘合和他的科技团队再一次提出了艰巨的挑战。肩负油田发展的重任,刘合坦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灵,以创新求发展,油田必有灿烂的明天”。

  身为市场开发部主任,刘合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努力开拓国际技术市场,积极推广采油新工艺、新技术成了他工作的又一个重点。以技术换市场成为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不断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的“新招”。只有这样,大庆油田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大有作为。为此,刘合制定了积极的市场开发策略,将油田的二级单位以提高服务作为工作重心,大力实施“柜台前移”和跟踪服务,实现了由管理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的转变。他采取“走出去”的战略,从油田到油田的二级单位,各级领导必须亲自带头闯市场的营销措施,市场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刘合的倡导下,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打出了推广特色优势技术牌,以技术换市场的战略逐步开始实施。2005年,“聚驱提高采收率”项目成功打入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和大连油田市场,这标志着油田公司的特色优势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一致认可。“企业的目标是在风险最小化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刘合说。

  3年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在大庆油田内部推广应用新技术22项、1960口井,为油田创造了近5亿元的经济效益;在国内12个油田推广螺杆泵采油、桥式偏心分层注水技术等10项技术,创产值2100多万元;在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应用分层注水、机械堵水等4项技术,外汇收入近400万美元。

  “我停不下来”,当刘合甲状腺手术出院人们劝他多休息两天的时候,他说,“家里要办的事情太多,外面的世界变化又快,许多机会稍纵既逝,我个人虽然休息好了,可能油田的损失就大了。”说完,他就踏上了去蒙古塔木查格的飞机,向着新的目标飞去……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