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1日电 小工业、大农业、穷财政,是方正县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难题。有限的资金,怎样发挥出最大的产出效益?方正县财政局从营造发展环境入手,采取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调整财政支农结构等举措,选取资金投入的杠杆“支点”,促进县域经济向多格局发展。在年初方正县“端正政风行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双评中,财政局荣获了综合管理部门第一名。
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是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最佳配置的关键点。财政局采取预算内安排、对上争取等多种形式,两年来共筹集吸纳资金1.8亿元,用于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和省级开发区的建设,打造城市品牌效应。该局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维修村屯道路5万延长米,新打水井60眼。
调整财政支农结构,充分利用财政贴息、财政乡企发展资金等政策,重点支持发展绿色无害化水稻生产。得知绿萌食品有限公司遇到资金、基地建设等困难,财政局局长李国宾等人协调哈尔滨市民营企业担保中心、哈尔滨市商业银行等单位,为企业解决贷款300万元,并介绍企业与德善乡政府洽谈,与农民签订了2700亩粘玉米购销合同,帮助企业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民亩均增收400多元。通过扶持绿宝石米业、松南米业等一批有品牌、有市场、有效益的龙头企业,吸纳1300多名农民进厂务工,人均增收4500元。
财政局与体改委、企业主管部门等配合,通过租赁、入股、买断等方式,改革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吸引有技术、市场、资金的能人经营。原县饲料公司和县米厂整合出售后,转制为绿源精制米公司,重现生机。通过企业重组,使国有资产实现与民营经济的资本、机制和技术优势的有效对接。
“以节招商、以商引商”引资金上项目,促进民营经济扩规模、上水平、增效益。截至2005年底,全县稻米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0万元,以木材加工为主的企业达到11家,兴隆木业、晟宇木业等企业产品出口到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2005年实现出口额217万美元。全县规模民营企业已达62户,民营经济强势发展,民营企业纳税已占税收总量的45%。
第三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活跃“因子”,方正县财政局拓宽服务渠道,重点扶持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2005年,房地产建设项目达到20个,总投资1.3亿元,建成了华侨新村、锦绣花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住宅小区、休闲小区,既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又带动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财政局还有效利用国债资金、旅游发展金等渠道,筹措资金8550万元,支持县域旅游线路基础设施和景点设施完善,开发了响水河源头和大罗密抗联遗址漂流等旅游项目,初步形成“两带四区”的旅游框架,去年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收入1900万元,旅游经济已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