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7月19日电 七台河市桃山区创新思路,变中求富,发展区域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加速工业经济发展,变求量为求质;发展城市型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求进为求“退”;着重发展现代商业,优化提升第三产业,变求优为求强,用“创新泉”浇活了棵棵“生财树”,使区域经济驶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观点
区委书记王云鹏:把创新思路作为桃山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创新中求变,在求变中富强,全面实现区域经济科学、协调、又快又好地发展。
区长王义光:扎实做好招商引资上项目和域内企业做强做大两项工作,推进立区企业和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为实现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目标夯实了基础。
工业求量变求质
桃山区在短短五年的时间,域内企业数量猛增了三倍,在面积仅有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有近两千户大小企业,也是环保型、科技型、外向型、非煤替代型项目落户的主城区,凭借其快速发展的“四型经济”优势,摘下了“生财树”的“第一桶金”。
看到企业总量和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各项指标都在翻番增长,桃山区领导感到了“量”的变化,但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他们觉得要想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由量变向质变飞跃。于是,提出了加大十个产业的招商力度,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招引药厂,提升药材加工业的科技含量。近日,该区与华阳公司签订了1.25亿元的药厂建设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安排大批下岗职工,并且领跑地方药业加快发展;该区利用当地南北两大天然优质水系,招引酒厂和饮料、矿泉水等饮品企业。一家矿泉水公司在桃山北环投资800万元开发的功能饮料,现已投放市场,前景看好;利用七台河的优质原煤等原料,大力开发煤化工产品。兴盛化工厂落地该区后,延长了煤炭产业链条,生产的化工产品供不应求,眼下,又刚刚与俄罗斯签订了一万吨的沥青出口合同,可创汇252万美元。包括玻璃制造等项目在内的十大招商产业,都是在环保和循环经济链上做大做精文章。到目前,630多家大中小“四型”企业已经落户该区。
农业求进变求“退”
过去,桃山区就农业而发展农业,在推进中求强,富民的脚步并不快。可在近几年,该区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依托地处市中心区的优势,让农民逐步退出传统产业,转而迈向工业化村镇发展之路。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发挥村企共建优势,组织了近40户企业与6个行政村建立了共建关系,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支持工业,建立互利双赢的村企共建机制,全面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他们还结合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整村改造,整理出现有宅基地进行招商引资上项目,大力发展加工业;重点建设高效棚室和规模养殖小区,使农民逐步退出传统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目前,已有半数以上的农民离土离地,走进了工商业人群中,有七成以上的农民,不再仅靠种地求财致富,他们或外出打工,或走进工厂,或自我做起了个体工商户。各村围绕城市形成汽车修配、餐饮、制鞋、运输等门类齐全的制造、加工和服务等行业,工商业经济在村镇迅速崛起。据了解,到目前该区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使几十家企业落户六个村,解决了三百多名农民子弟就业问题。
这一“进”一“退”,让农友们由农业主战场向工业主战场转移,由农民向市民过渡,也纷纷尝到了“退”中生财的甜头。
村镇工商业的发展和带动,使仅靠土地生存的那部分农民,在区里大力发展农村“四型经济”的倡导下,脑筋也活络起来。农友们以桃山村百亩蔬菜小区建设为重点,发展棚室经济。规范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发展项目经济。在域外择址辟建异地养殖小区,发展畜牧经济。扩大劳务中介组织网络覆盖面,在家政、瓦工、运输等领域打出品牌,发展打工经济,让农村经济红红火火,多元多彩。
三产求优变求强
桃山区是矿业、石油、电力等中省直企业所在地,人口近二十万。据统计,全区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数十亿元,消费能力高,市场开发潜力大。桃山区认真分析市场形势后,提出“扩量与提质并重,扶持与规范并举”,把地处市中心区的优势变强势,着力发展新型业态,培育专业市场,整合商业资源,打造现代商业中心,提升整体经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
该区以中心城区为主体,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档次,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集聚现代服务业对周边市县的影响,逐步形成四个较大规模的市场集散地。即:整合分散在居民区中的大理石加工、塑钢加工、铁艺加工企业,在大明街八六一段的工业用地上,形成建材加工园区和集散地;在桃山村,吸引企业入驻,建设物流园区,整合全区的物流企业资源,提升产业档次,形成较为集中的物流集散地;进一步对大明街两侧汽车修配企业进行规划调整,形成汽车修配业集散地;利用现有的桃山大市场这一载体,吸引具有较大规模的矿山配件经营商家入驻,形成辐射全市及周边产煤城市的矿山配件集散地。
在科学规划下,该区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截至目前,全区已拥有连锁店、特许加盟店等各类新型业态网点近百家,商业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健全,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已见雏形。“三产”对财政的贡献率已达到50%%以上,可拉动GDP增长12.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