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6日电 买东西,从相信“省优”、“部优”,到相信“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再到“3·15”标志,可如今,认证商品频频出事,引发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
集“社会监督”、“消费维权”、“信誉证明”、“消费引导”四大功能于一身的“3·15”认证标志走了不过6年,却走到了尽头。7月3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称,在协议期满之后,市场上将不再有外包装上印有“3·15”标志的产品。此举无疑对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是一个打击。
商品一身“证”气搞晕消费者
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主要来自广告宣传和各种认证标识。认证标识不仅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形象,也为消费者选购商品提供了参考。大量的不同行业的认证标识和奖项将消费者弄得如坠雾里。
在日常生活中,食品领域的QS标志、绿色食品、非转基因食品、有机食品、有机转换食品、无污染、纯天然等标识早已把哈市的虞女士搞得晕头转向。她从今年年初起为孩子操办婚事,更是见证了商品的一身“证”气。随手拿起一件商品,便可看到不少认证标识,以空调为例,有节能认证、能效标识、绿色认证、国家免检、环境标志认证、欧洲能耗认证、抗菌认证、中国名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中国消费者最信赖最满意产品、中国消费者协会推荐产品等十几种标识,着实让她眼花缭乱。
最后,她决定认品牌,可是也出现了问题。据虞女士介绍,在订购中央空调时,“×花”牌产品的推销员称“×花”牌是国际著名品牌,其公司旗下有“×花”汽车和“×花”软件。因为对“×花”汽车和软件有所耳闻,虞女士毫不犹豫地预订下来。可是回到家儿一提醒才发现,“×花”汽车和“×花”软件根本不属于同一家公司,更何来投资生产中央空调呢。有了前车之鉴,几个月后,在选购油漆时,虞女士更加小心。她让儿子在网上查看了有关的环保标准、口碑较好的品牌以及价格。经过一番知识扫盲,她在市场上果然火眼金睛地发现了一个“傍名牌”的品牌,该品牌的推销员自称产品是一著名品牌的子品牌,产品包装上认证、国际奖项一应俱全,但实际上这款产品与该品牌毫无关系。
“以前买东西,包装上的标识很简单,只要看是不是名优产品就行了,从最初的省优、部优、国优到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再到‘3·15’标志,不少名牌产品的质量都很不错。可是随着被曝光的造假现象越来越多,我对很多产品也产生了怀疑。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真的很难辨别,于是我开始看认证,多少也是个依据啊。可是被曝光的欧典地板居然连续6年、3次被中消协授权使用‘3·15’标志,这不得不让我对认证产生了怀疑。连被视为信誉证明的‘3·15’标志都不可信,购物时,我们消费者还能信任谁?”虞女士感慨地说。
评优认证变迁史
我国的评优历史已有54年,从“省优”、“部优”,到“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再到知名品牌,各色评优活动引导着消费的方向。但是,从中消协的“3·15”标志认证到“牙防组”的认证,由认证所引发的怀疑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公众信任危机。根据央视的调查数据,对于各种权威机构以自己信誉担保推荐的产品,81%的人已经不相信了。
据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栾博介绍,我国最早的评优始自1952年,这次全国白酒评优活动,评出了茅台、五粮液等八大名酒。随后,从1972年开始,出现“省优”、“部优”、“国优”。上个世纪90年代初,“省优”、“部优”、“国优”的评选被叫停。此后又陆续出现了由各个行业、部门评选的其他形式的评优活动。而2000年之后,各种评优爆炸式增长。“质量万里行优秀产品”、“3·15标识”、“消费者信得过产品”、“优秀企业”遍地开花,“三优”、3A、绿色标识和免检评选层出不穷。
由欧典地板事件引发的诚信冲击波冲击到中消协的“3·15”标志认证。有关专家指出,按照我国《认证认可条例》规定,所有在中国境内从事认证业务的认证机构,都必须经过国家认监委的批准。据了解,目前全国共有110多家认证机构获得国家认监委授权,而中消协不在其列。国家认监委政策与法律事务部的一位官员指出:“中消协的所谓‘认证’早该停止,因为这个认证更多的是信用担保性质。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技术检测标准,更谈不上对产品进行技术检测,以及对产品质量体系进行跟踪管理。”央视公布了一个令中消协“尴尬”的结果:84%%的被调查者认为“3·15”标志误导消费者;61%%的人表示欧典事件后,再购买商品时遇到“3·15”标志不再信任。
一直以来,中消协从未公开过企业获得“3·15”标志认证需要花多少钱。据报道,一位知情人士介绍,获得中消协“3·15”标志认证的费用要10万元,如果找中介公司帮忙,可能要再花几十万元。而欧典地板的有关负责人则说:“我们没交过钱。”据了解,目前中消协已同有关企业一一签订了终止使用“3·15”标志的协议,这一认证工作已被永久叫停。
专家:评优认证亟须规范
评优在兴起初期对市场是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的。在计划经济的末期,如“省优”、“部优”、“国优”的评选促进了企业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客观上也帮助了消费者去选择质量好的产品。但是随着评优、认证的泛滥,其背后隐藏的问题日渐显现。
栾教授说:“很多企业看到了评优带来的好处,于是纷纷希望贴上一个‘优’字招牌,于是评优泛滥。拿到评优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奖项在消费者眼中却越来越没有可信度。‘3·15’标志认证是特殊的,''3·15’是在打假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品牌,大家很相信这个品牌,消协便利用这一点,以信誉做担保推出了‘3·15’标志认证。”
“纵观各种评优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多数是由政府组织的,这将会带来‘权力寻租’。企业不必通过生产活动,仅通过政府权力便可获取额外的利润。包括‘3·15’标志在内,其权力认证机构是中消协,而其背后是国家工商总局,中消协身后就是权力的影子。而现在很多认证也正在演变成‘权力寻租’的工具。目前很多的所谓企业评优,实际上是相关机构不折不扣的设租和企业寻租行为。能够接近权力的企业就能获得‘寻租’的条件,没有能力的就得不到这样的机会。这种‘权力寻租’很普遍,也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栾教授担心地说。
企业挖空心思地弄到一个认证标志,但是又有多少消费者是因为看得懂而买产品的呢?栾教授说:“并不多,但是没有就是缺陷。所以企业还是在趋之若鹜。成熟的市场是需要完善的法制作为保障的,但是由于我国法制的不完善,让消费者相信了认证,而一些认证却欺骗了消费者。这种评优认证亟须规范。如果评优,应由消费者来认定、市场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