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3日电 题:生命礼赞——追记教育先锋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校长崔国胜
记者 黄健
![]() |
全校师生沉痛悼念崔国胜校长 |
![]() |
学生手持鲜花为敬爱的校长送行 |
![]() |
崔国胜校长的追悼会 |
49岁,本应是大展宏图的黄金时候,崔国胜却倒下了,倒在了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教育事业上,倒在了他深深眷恋的这片热土之上。
实施名师战略,让学校走向辉煌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海林经济陷入困境,海林一中的骨干教师陆续外流,学生纷纷转学。学校一度只剩下300多名学生,整个高中不足百人,高三仅剩24人。危难之时,林业局党委于1991年将全国模范教师、省级特级教师、在师生中威信极高的崔国胜推到了校长的位置。而当时,正有许多南方名校邀请崔国胜前去任教,其中珠海一家学校聘请他去当校长,并许诺年薪20万。崔国胜望着破旧的校舍和学生们一双双期待、信任的眼睛,毅然选择了留下:"林区的孩子不能没学上,林区教师的待遇太低了,我一定想办法改变这一切。"![]() |
崔国胜校长 |
为摆脱困境,崔国胜先尝试走勤工俭学之路,他背着方便面,坐着硬板车外出考察项目,可投资少、收益大、风险小的项目没有找到;他又寻求联合办学之路,但海林一中这个烫手山芋无人接。执着的崔国胜毫不灰心气馁,最后下决心做林区教育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采取名师战略激活教育资源。其中最重要的一招棋是实行“一校三制”的分配原则:名教师一档,应届大学生二档,现有企业教师三档。在全校教工大会上,崔国胜说:“我拿第三档工资。”为此,他冒着被林业局处分的风险,卖掉校办工厂,筹集了名师招聘费。
1997年4月的一个夜晚,崔国胜在翻阅《中国当代名人大典》时,目光停留在兰西一中特级教师安茂森的名字上。“一定想办法把这位老师聘请过来。”经过多次电话交流后,他跑到兰西县。安茂森在崔国胜的邀约下,第一次来到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却被眼前破败的景象惊呆了,默默返回了兰西。几天后,崔国胜又一次跑到兰西。他对安茂森说:“你我都是特级教师,我们应该合起手来干一番事业。别看现在一中穷,只要我们干好了,就一定能超过别的学校。”透过诚恳的话语,安茂森感受到了他的正直、才干和挚诚。安茂森第二次来到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就站在了讲台上。
为了把名师留下,崔国胜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为此,先后两次把局里分给他的楼房让给了请来的名师们。7年多来,他陆续从山东、甘肃、吉林、辽宁、四川、新疆及省内各地招聘了60多名优秀教师。至此,一中的高级教师占高中教师的85%,70%是县市级以上优秀教师,能拥有这样一支教师精英队伍,在省内重点校里也是很少见的。一度被人冷落的海林林业一中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2000年300名应届毕业生中有160人考上大学,至今已有2615名学生跨入大学门槛,连续6年保持高考成绩在全省森工及牡丹江地区的第一名。学生由当初的300多人骤增到3000多人。
![]() |
崔国胜校长为学生颁奖(左一) |
无私的爱温暖着学校的师生
当校长前,崔国胜当了13年班主任。“只要把点滴的爱用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会迸发出泉涌般的能量。”崔国胜经常这样说。
他当初中班主任时,接的是当时全年级基础最差的慢班。可他接任三年后,这个慢班中考升学率达84%。“一个都不能少”是他帮助学生的宗旨。高三学生胡连岭、樊晓磊等,都曾切身体会过崔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在他们面临人生最困难的时刻,崔国胜牵着他们的手走过了坎坷。2002年、2003年,胡连岭、樊晓磊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
崔国胜的心如一团火,时时温暖着他人。2005年7月初,高中一位老师做阑尾手术,崔国胜拖着病重的身体赶到医院,在走廊里,他用手顶着作痛的肝区焦急地等待着手术的情况。直到看到安全地从手术室推出的教师,他才放心地回到学校。
细微之处见风骨
“在我心中,始终坚持这样一个信念:作为教师,就要把课教好;作为校长,就要把学校办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处处发挥表率作用,对待名利,应有无我的精神。”这是崔国胜对自己的要求。
崔国胜的妻子宋金香是他读师范学校时的同学,有人提出让宋金香到一中教书,崔国胜却说:“只要我在一中工作一天,我的妻子就不能到这里工作。”无奈之下,宋金香只得于1998年内退。1997年,他的侄子仅以2分之差未能考入一中,弟弟找到他说:“哥,花点钱让他进去吧?”他却说:“不行!这个标准谁也不能破坏。”后来这个侄子补习一年考上了一中,又因违反校规,被崔国胜坚决地退了回去。很多人找他说情。他说,对学生只有一视同仁才能管理好。
因崔国胜工作业绩突出,林业局每年都要奖励他二三万元,但他一分也不往家拿,放到学校的财务科,用于教学和改善教师生活。
这几年,由于学校规模越来越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送钱送物的事情多了起来。一次,一所省重点学校的一名教师通过了一中的应聘考核,临走时硬要塞给崔国胜1万元钱。崔国胜说:“你来任教靠的是能力,不是金钱。”那位教师深受震动。在学校扩建过程中,一个开发商找到崔国胜,说:只要把这个工程给我,我可以先给你10万元好处费。崔国胜义正辞严地说:“学校扩建是百年大计的工程,是对学生生命负责的工程,你别说给我10万,就是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能把工程给你。”几年来,学校扩建工程造价总金额1460万元,扩建面积21,798平方米,崔国胜始终是两袖清风。
他隐瞒病情,坚持工作
2004年10月,崔国胜借出差的机会陪妹妹去北京看病,他顺便检查自己的肝部,不料检查出患有血管瘤。医生建议他住院手术切除,他只是选择了简单省钱省事的介入治疗。他说:"学校还有好多事在等着我,这病要不了我的命,我的学校要是垮了的话,我的命就真的没了。"
到2005年四、五月份,师生们发现他经常按着疼痛的肝部,问他怎么了,他轻描淡写地回答:"小毛病,腰间盘突出。"六、七月正值学生们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而这时也正是崔国胜病情严重恶化的时候,他仍每天坚持接待应接不暇的学生家长。一位学生家长找到他商量孩子报考的事,崔国胜肝部疼痛难忍,不时地站起来按着腰部转上一圈。这位学生家长急了:"你总转什么,是不是烦我了?"崔国胜微笑着坐下,跟这位学生家长继续分析、商量。如今每提起这件事,孩子已顺利考入北京大学读书的这位家长便失声痛哭:"我好悔呀,我哪知道那是崔校长肝疼得坐不住啊!"
2005年7月16日,崔国胜最后一次外出治病,同事们还蒙在鼓里,他自己却清楚,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让家人帮助保守秘密:现在是学校招生的关键时刻,千万不能因为我的病情影响大局啊。
到了外地,他每天仍接听老师、学生、家长的电话。每次通话,他都声音宏亮地说:"没啥大毛病,过两天就回去了。"可谁能想到,此时由于病情严重,医院已不收留他,他滞留在小旅馆里?有谁又能想到,为了保持正常声音,他由三个家人扶坐起来通话,每次通过话他都累得呼吸急促,疲惫不堪?
崔国胜先后6次去北京、天津治疗,头几次都是自费,后来实在没有钱了,才给林业局局长程云山打了电话,并恳求他对自己的病情不要告诉任何人。这位在林区工作了一辈子的硬汉听后热泪纵横:"老崔,你怎么不早说啊,你是林业局的宝啊。我这个局长有困难,就是借钱也要给你看病!"
在崔国胜已不能站立的时候,他的爱人把家中的一万块钱交到前来探望的林业局教育局长手中,说:"国胜对我有个交待,让我一定要把这钱交到你手里。他说有那么一天,森工总局、教育系统的一些同事肯定会来,这钱就用作招待费吧。"教育局长抑制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扭头赶紧离去。
倒也要倒在深爱的土地上
见治疗无望,家人建议回家,崔国胜说:"我必须坚持到学校开学再回去!"2005年9月6日,传来学校一切正常的消息,崔国胜对家人说:"我们该回家了,我要看看我的学校、我的学生,我想他们。"挺着42度的高烧,崔国胜踏上了返乡的路程。可是车刚到吉林省四平市,他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没来得及再看一眼他魂牵梦绕的校园和师生。他,用坚定的意志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