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4日电 题:献身林海教育事业的孺子牛--党的好干部崔国胜先进事迹
“有林海胸襟,有松柏气节,雄才顿失,人尽含悲;为教育振兴,为林中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海林林业局一中的一位教师对已故校长崔国胜同志的描述。他的一生无愧于这样的称道,即使在他生命旅程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在谋划着忠爱的事业,为他深爱的老师和学生操劳着……他用自己的言行和生命,模范地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
不能让林区的孩子没老师
1978年,崔国胜从牡丹江林业师范学校政治专业毕业时,各行各业人才极其匮乏,当时一些热门单位找到崔国胜,亲属也劝他改行到机关工作,可当崔国胜得知学校一些课程因没有教师而空堂后,他毅然选择了当时最冷门的教育事业,走进了海林林业局一中的校园。当家人对崔国胜的选择提出异议时,他对家人说:“我是学师范的,不能让林区的孩子没老师。”
初登讲台,他因学生基础太差,难以适应他的教学方法而苦恼,也曾被个别淘气的学生气得拍桌子。一向不服输的他,为了更快地提高教学水平,从微薄的几十元工资中挤出些钱,买来许多教学参考资料。为了备好一节课,他经常反复推敲;为了一个小问题,他曾去几十里路以外的老教师那里取经。白天忙碌一天,夜晚又把自己关在自家的小屋里,反反复复地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教案写了一遍又一遍。那是怎样的一个小屋:面积不足32平方米,阴冷、潮湿,拿掉堵墙缝的棉花就能望见天。由于居住条件差,屋子冷,每到冬季,他不得不把“靠边站”搬到火炕上,身上披着棉被,坚持学习备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0年,崔国胜执教的班级政治学科的高考平均分数,列全省森工系统和牡丹江地区各县级学校第一名。
不能让林区的孩子没学校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历史原因和企业转轨,林区经济陷入困境,林区教师工资低并且长期拖欠,大批骨干教师流失,很多感到升学无望的学生纷纷转学。全校师生一片茫然:海林林业局一中难道真的像某些人预言的那样离解散不远了吗?
1991年,海林林业局党委选中了一直默默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崔国胜,让他担任一中校长。
一天中层干部都没担任过的崔国胜从一名普通教师一跃成为一校之长,在不了解内情的人看来,这样的升迁太荣幸了。然而,熟悉当时真实背景的人们心里都十分清楚,他接过来的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烂摊子:全校只有300多名学生,高中不足100人,其中高三学生仅24人,学校已经连续多年没有一名学生考上本科院校。由于高考考生人数少,学校高考考点被撤销。这期间,南方沿海一些学校多次来函来电,盛情邀他去执教,并许以优厚的待遇。其中珠海市一所中学开出月薪万元的条件聘请他去当校长,年终还有奖金,年薪不少于20万。“林区的孩子不能没有学上,林区的教师工资太低了,我一定要改变这个面貌!”崔国胜谢绝那些别人羡慕不已的邀请,毅然留了下来。
上任后,崔国胜焦急地寻找着摆脱困境的道路。为了改变办学条件,他曾尝试走勤工俭学之路,在学校周边建起了近千平方米的门市房出租,承租了林业局浴池,接收了林业局幼儿园和印刷厂,但有限的收入,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办学的资金问题、师资问题。他四处奔走,寻求联合办学,但都没能成功。
崔国胜把目光投向了林海之外,下决心要走一条崭新的办学道路。1997年,他提出实施“名师战略”,走“内外结合,分步推进,整体提高”的高中发展之路,以高中教育优先发展,拉动全局初中和小学教育的发展,增强自我竞争能力。为了求到名师,他主动出击,诚恳邀请。在翻阅《中国当代名人大典》(教育)和《黑龙江省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教育系统)时,他把目光久久停留在兰西一中特级教师安茂森的名字上,但几次打电话,都被婉言谢绝。1997年5月,他风尘仆仆地来到兰西,秘密约见了安茂森。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安茂森被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打动了,更被他的“强强联合、名师名校”的办学思路所吸引。这年9月,安茂森站到了海林林业一中的讲台上。
为了把名师留下,崔国胜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为此,他先后两次把局里分给他的楼房让给了请来的名师。有时,为了给老师们找到合适的住房,他亲自选地方,帮借钱,买生活用品,他的举动深深打动了请来的那些名师。7年多来,他陆续从山东、甘肃、吉林、辽宁、四川、新疆及省内各地招聘了60多名优秀教师。目前,一中的高级老师占高中教师的85%,70%是县市级以上优秀教师。
“名师战略”全面推开了,教师的工作热情高涨,良好的校风学风正逐步形成,流失的学生回来了,连很多外地的家长也慕名把子女送来,一度被人冷落的海林林业一中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