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7日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为国有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此过程中,依赖进口、动力不足、研发经费比重过低等问题亦日趋明显,成为制约国企创新的“瓶颈”,业内人士呼吁:黑龙江省国企自主创新亟待强身健体,借势登高。
地域偏远、信息闭塞曾一度制约黑龙江省国企自主创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系列决策的实施,为加快黑龙江省国企自主创新步伐,省委、省政府从财政税收、金融支持、风险投资、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基地平台建设等方面,明确了促进国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黑龙江省国企呈现出稳步前进、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拥有了一系列高水平技术产品和重大科技成果,在此基础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都有了提升。
业内人士分析,黑龙江省国企自主创新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国企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方面仍比较薄弱,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机制不健全,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在现行国有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中,没有恰当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考核指标。同时,很多企业对科技发展的战略意识不强,尚未根据企业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此外,创新活动投入大、风险高,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对自主创新存在顾虑;国有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明显不足,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过低。以哈尔滨为例,国有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5%以上的仅有17家,仅占总数的8.3%,达到3%的29家,仅占总数的14.1%;企业由于区位条件和激励机制的限制,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一些熟练掌握生产工艺的高级技工也面临流失的风险,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国企自主创新的重要瓶颈。
针对上述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建议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创造、管理、应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建立创新成果的保护机制,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吸引和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优秀人才为企业自主创新建功立业;深化改革,强化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深化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为国有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逐步完善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对企业科技创新考核的量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