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8月29日电 题:哈工大学生杨振岭——担起一份责任
人民日报记者 汪波
一名患有白血病的女孩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拉住我的手,不要让我走。”
一名大学生拉住了她的手,为她捐献出了100毫升造血干细胞。这名大学生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杨振岭。
2005年3月的一天,一位同学喊着:“杨振岭,有个‘红十字会’的人找你。”
“‘红十字会’?什么事情呢?难道是……”回到寝室,杨振岭赶紧找到那本白色的《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证书》。
2003年,杨振岭去献血。他在血站了解到,这里也正在举行征集志愿捐献干细胞的活动。当得知每年有数百万患者等待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杨振岭毫不犹豫地在捐献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杨振岭做完这事感到高兴,可他从未想过那三十万分之一的机会,今天落在他的头上。
直到基本确定配型相符时,他才决定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可母亲得知儿子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出于对儿子健康的担心,始终犹豫不决。
杨振岭对父母说:“这个女孩能找到配型合适的骨髓的几率是三十万分之一。我是她生命的惟一希望。”父母终于被他的勇敢和坚定打动,母亲含泪点了头。
8月5日,杨振岭住进了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病房。8月8日,开始注射动员剂,以便加速生成造血干细胞。药物的副作用一度使杨振岭感到有些不适,在身边陪护儿子的母亲看着心疼,忐忑不安。杨振岭却总是微笑着安慰母亲。
8月11日和12日,医院连续两次从杨振岭身上采集到含造血干细胞的100毫升救命血液。
患病女孩的妈妈流泪了:“我们全家都感谢这位大学生,他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好人一生平安!”
在谈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初衷时,杨振岭认真地说:“如果每个人都去承担一份责任,每个人都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美好,更和谐。”
杨振岭来自苏北农村,兄妹三人都在读书。作为家中的长子,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他从大二开始就勤工助学,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同时兼做3份家教。也是从大二开始,他就再没有向父母伸手要过一分钱。
从进入大学那天起,他就一直把学习放在首位。从上第一节课开始,他从不迟到、早退。教室第一排最中间的几个位子,总会出现他的身影,没有老师不记得他的名字。
2005年春季学期,杨振岭还和系里的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住院观察期间,他还从医院悄悄溜回学校,继续课题研究。今年1月,杨振岭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直接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
从医院回到熟悉的校园,杨振岭有很多的感慨:“在这几个月里,我觉得自己接受了一次神圣的教育,关于生命意义的教育。这是一次特殊的经历,让我在心理上更加成熟,也让我更加尊重生命本身。”
在2005年“黑龙江省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中,评委们都为这个自立自强、勤奋学习、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杨振岭所感动,一致把选票投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