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被囚禁8年的女孩姜巍 与人沟通交流仍需适应
2006-08-29 22:14:40 来源: 金华新闻网  作者:吴国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29日电 这是在去年引起黑龙江乃至全国关注的离奇故事:姜巍,一个8岁的哈尔滨女孩,被患有严重神经症的亲生母亲关进没水没电的黑屋里,度过了整整8年与世隔绝的日子。8年后,她终于在好心人的解救下重见天日,由原居委会主任李阿姨接回家中照料其全部生活。然而,又过去了8个月,眼下的李阿姨和姜巍似乎都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完全陌生的一切……

  “我去拉她手臂时,感觉稍稍使点劲就能折断了”

  姜巍今年17岁了。在她只有3岁时,父母离婚后,她跟着妈妈一起生活。8年前,妈妈生了一场大病后,精神处于极度分裂状态,她不再上班,也不再出门,把当时只有8岁的女儿姜巍也一起关进了小屋里。

  起初,妈妈偶尔出去时,姜巍也能跟着到外面走走。后来,妈妈自己不出去,也不让姜巍出去了。当姜巍感到孤单时,妈妈告诉她,为什么要把她关在屋子里,就是怕外面的人看到,“你如果出去的话,别人都给你带上线了。”姜巍也不知道带上线是什么意思,反正妈妈是这样说的。而且,妈妈的行为变得越来越怪异,有人到家里来的时候,她就会戴上用布料做的面具,涂上黑颜色,在上面剪几个洞,只露出眼睛、鼻孔和嘴巴。她要求女儿也戴面具,说是家里来人了,或出去时必须要戴,一个人在屋里可以不戴。当每次有亲友去给这母女俩送食品或生活用品时,总戴着黑色面具的妈妈,也只是用绳子把食物吊过去,从不让亲友进门,也不传递任何与人交流的信息。家人、亲友都对这母女俩的生活状态非常担心,但又因为害怕姜巍的妈妈受到更多刺激后会作出危险举动,所以一直不敢贸然采取营救行动,没想到一拖就拖了8年。

  当李阿姨跟着当地电视台记者,终于从小黑屋里第一次看到被解救出来的姜巍时,“她是那么瘦小,看上去不足30公斤。我去拉她手臂时,就给我感觉稍稍使一点劲就能折断了,很细,摸着又很脆。她在家里关了这么多年,没有水,没有电,吃的都是雪水和雨水,这孩子肯定营养不良。”人们非常担心,长年与世隔绝的生活,会不会使姜巍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幸运的是,被解救后的姜巍经医院检查,除严重缺钙和营养不良外,因长期不活动膝盖下有瘀血,行走不便,其他内脏器官和智力水平都属正常,这也让许多关心姜巍的人松了一口气。

  由于妈妈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而爸爸也在多年前就得了脑溢血,姜巍的舅舅和姨妈也因各自的难处而没有能力抚养姜巍。这时,住在同一家属区的原居委会主任李贵兰阿姨,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姜巍的责任。

  一天天朝夕相处,姜巍的表现让她越来越担心

  李阿姨知道,在姜巍被关起来之前,一天学也没上过,但姜巍的妈妈原本是大学生,家中有许多文学方面的存书。在她的神经症处于尚能控制的清醒状态时,她还会教女儿写字和做算术题。所以,在那个没法跟外界接触的小黑屋里,姜巍每天能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写字和看书。她在8年中看过不少文学书籍,像中国古代的《东周列国》,古典诗词及外国小说等等。“我妈不喜欢让我看小说。”姜巍说:“但她喜欢我读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喜欢我吟诵苏轼的《水调歌头》和李煜的《虞美人》,这两首词她经常要我背。我妈感觉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特别真切,我也觉得特别符合我的感觉吧。”

  经过3个月休养,当地教育部门通过了对姜巍的智能测评,决定让从未上过一天学的姜巍直接就读通乡小学五年级,那个班的学生也很快接受了这个大同学。刚上学时,她在课堂里不爱说话,也不敢举手发言。但没过多久,她渐渐变得开朗了,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她也能大胆举手发言了。而且,她还每天都带着笑容,问她为什么快乐?她说:“我来到学校,我上学就非常快乐。”

  然而,这个在同学眼中与常人没什么不同的女孩,还是让细心的李阿姨看出8年囚禁生活带给姜巍的心理创伤,而姜巍的表现也让她越来越担心了,“我拿她当大孩子吧,她有时做的事像七八岁小孩,可你真把她当小孩子看待吧,她又想得比别人复杂,让我经常无所适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的滋味往肚里咽

  有一天,李阿姨去老年活动站工作,因为姜巍正好不上课,就把她带在身边。到中午吃饭时,李阿姨知道姜巍喜欢吃水饺,就给她零花钱让她自己买了吃。当她把水饺买回来正要吃的时候,一旁有个老太太看着她可爱,就逗她一句:“怎么没给我买二两(饺子)呢?”姜巍没吱声,吃完水饺,她又去买了二两饺子回来。老太太看着姜巍端过来的水饺,连忙说自己没要饺子,怎么给买回来了。姜巍却委屈得当场哭了。一时间,也让李阿姨不知如何是好。

  李阿姨家养了一只宠物狗叫格格,有一天,为活跃家里气氛,李阿姨在学狗叫时,无意中脱口说了句:“格格是小狗,你(指姜巍)是大狗……”话刚说完,她马上反应过来,看到姜巍的表情异样了,怕她不高兴,李阿姨赶紧补一句说:“我是老狗!”这才使她哈哈地乐了。以后,姜巍也在学狗叫的同时,总是开心地指点着大声说:“大狗、小狗、老狗!”这虽说是很幼稚的行为,但多少也让李阿姨有点不自在。

  而更让李阿姨担心的是,虽然姜巍大部分时候都像个小孩,可当真把她像孩子一样对待时,她的一些想法和举动又让人难以琢磨。有一天放学,李阿姨去接姜巍时,听到老师表扬她,还说下学期打算让她当班长。姜巍在一旁听了特别高兴,李阿姨见此情形也说这是好事,随后对老师说了自己的想法,“只要这孩子能接纳我,她可以在我这儿长期住下去,等她毕业后可以找个工作,以后还能像嫁闺女一样给她找个对象……”没想到姜巍突然又委屈地哭了。后来,老师告诉李阿姨,姜巍哭得很伤心,说自己就是不愿意结婚,“以后要是结了婚也不会幸福的。”这件事让姜巍好几天都不给李阿姨好脸色看,李阿姨也难受得好几天没吃好饭、睡好觉。她心想,无论这孩子怎样,我都不会跟她计较,但有时候,她也真是想得太复杂了。而我总是为了她好,总拿她当自己的第三个女儿一样看待。但遇到尴尬情形时,李阿姨真是觉得自己好多酸甜苦辣没法让她理解,她也不能随便跟家人说,更不能跟外人说,真像是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的滋味只能往肚里咽。

  专家解析: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北京著名心理学家杨凤池教授认为,在姜巍身上反映出来的内心冲突,都明显与被囚禁8年的特殊经历有关。人有合群性的生存特性,而许多影响人格发展的内心冲突,又往往来自人际相处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没有哪一个人能脱离了与他人的关系而孤零零地在社会人群中生存的。从姜巍的妈妈不幸成了神经症患者的情况看,她的人际关系已经紊乱,她在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方面,已落到了无法控制的绝望境地。她为什么要戴着面具生活?她为什么对古典诗词中的悲观情调特别容易产生共鸣?她暴露出来的种种内心冲突,都可以找到对现实中人际关系深深的无助感、压抑感和恐惧感,于是,她觉得只有把自己幽闭起来才安全。她不仅自己这样做,还把年幼的女儿也带入幽闭的生活中。一个很早就与世隔绝的女孩,自然也逃不脱妈妈带给她的影响。

  姜巍在处理“二两水饺”的事情上,要理解到她有着非常守信的真诚待人的意识;在因为“不愿结婚”而不给好脸色的事情上,也要理解到她害怕像妈妈那样遭受遗弃的内心恐慌。应当说,这孩子能以正常人的意识在调整着自己的行为策略,在尽量适应环境中摸索着找到自己前进的道路,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当然,结束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并非意味着内心冲突的结束。现在,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学会人际相处。姜巍怎么学会跟李阿姨相处,李阿姨怎么学会跟姜巍相处,这是一个大课题。专家建议,李阿姨跟姜巍打交道,可能要区别于同其他女孩打交道。每次要跟她说什么话,恐怕先要想一想,我这么说孩子会怎么想。单纯把她当成8岁的孩子不对,单纯把她当成17岁的孩子也不对。因为她不像平常孩子有在人际生活里直接实践的很多东西,在帮助她处理社会交往、情感互动等方面,可能要有花更长时间的思想准备。

责任编辑: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