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8日电 题:王海臣――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的“帮办”
![]() |
王海臣 |
看过生活报的读者都能知道,帮办版上有个“有难事儿,找王帮办!”的漫画像,那个漫画画的就是王海臣。在《王帮办工作室》工作三年多来,报社的同事、读者都已不叫他的名字,而是习惯地叫他“王帮办”。
“王帮办”是生活报在2003年起倾力打造的一个亲民品牌,为做好这个栏目,王海臣做着和普通记者不一样的工作,他的工作可概括为"六累":累耳、累脑、累眼、累心、累身、累神。在热线开通的第一天,王海臣就给自己定下规矩:服务要热情、态度要和蔼、待百姓要耐心。三年多来,他以热忱的服务,专家式的解答,亲人般的关心,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2003年10月的一天,王帮办就接到一位大娘的电话,大娘姓商,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几个月,身子很虚。在电话里,商大娘没说几句就哭了:"王帮办,你得帮帮大娘我啊,我真的没办法了!"原来,商大娘做完手术还在恢复期,他的老伴李大爷突然又得了白血病。商大娘说,她自己看病就花了10多万块,没办法,只好抬钱给老伴做化疗。亲戚、朋友都借遍了。为了能省点钱,商大娘给王帮办打电话的前几天,自己吃的药也停了,"但老伴儿不能没有救命钱呐!"大娘说着说着哭得更厉害了。
![]() |
王海臣 |
王海臣在电话里了解了大娘家的现状,经过多方联系,得知哈市总工会困难职工救助中心能帮上忙,就赶紧把电话打了过去,救助中心说,像商大娘这种情况符合要求,但最多只能领到1000元救助现金和一些药品。当王帮办把这个消息告诉商大娘时,她高兴得哭了起来。接着,王海臣把需要什么手续一样一样地告诉了商大娘,让她去办。可没想到,放下电话没几分钟,商大娘的电话又打了过来说:"王帮办,这事我还得求你。我姑娘得在医院照顾她爸,家里实在没人,你能不能帮我跑跑这些手续?"
王海臣每天要接几十个热线电话,还要接待随时来访的读者,要跑这几道手续,肯定会耽误其他工作。他对商大娘说:"大娘,我找个车送你去行不行?"听他这么一说,商大娘在电话那端又哭了,哭得他心里很不得劲。
第二天,王海臣把热线电话交给了同事,专门找了一辆车赶到商大娘家。那天天很凉,而且还下着小雨。在到一家医院办手续时,他扶着商大娘上楼下楼,不一会就汗流满面了。一位医生看到他跑前跑后,说:"大娘,你的儿子可真孝敬!"商大娘笑着说:"不对,他不是我儿子,他是生活报的王帮办!"
下午3点多,手续顺利办完了。当商大娘拿到1000元救助金时,她几乎带着泪笑了:"王帮办,我拿什么感谢你啊!"看到老人笑了,他感到很欣慰。不久,商大娘家的故事在报纸上登了出来。社会人士纷纷捐款,给商大娘一家带来的是无尽的温暖。
2005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王海臣打开电子邮箱处理读者的邮件,一封大学生的来信引起他的注意。信上说:"我叫肖德强,上大学三年级,家境贫寒,本来父亲就有病,最近妈妈又病倒了。我不想再让姐姐为我分忧,如果谁能供我上大学,我毕业后可以给他养老;如果哪个单位能资助我完成学业,我愿意毕业后义务工作三年……"简短的来信震动了他,经过采访核实,当天他就写出了《谁供我读完大学我养他老》这篇文章,第二天见报,肖德强宿舍的电话竟成了热线,有人要资助,有人要帮助联系找兼职工作,有人鼓励德强要坚强……
在爱心的拥抱下,性格倔强的德强哭了,他说:"我原来只是想试试,没想到王帮办一呼吁,能有这么多人来关心我、帮助我!"两周时间,关心德强的好心人一天比一天多,终于他余下的学费解决了。一位好心的厂长收留了他,让德强周末、寒暑假去工作,又解决了他的生活费用。
今年8月份,德强的姐姐--德新,突然得了乙肝,姐俩当时吓坏了。因为入院的钱又不够,当时德强给王帮办打电话时都要哭了。知道后,王海臣把当月的2000元工资都拿去了,后来又给拿了900元。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怕钱借了去他们姐俩不还,可他不信,因为他坚信他帮助的德强是个守信的人,两个月过去了,德新的病好了,德强从姐姐手里接过医保报销的钱赶紧把钱还给了他。现在德强毕业了,正在大连找工作,他的姐姐又回到了原单位上班。
三年多时间,帮办记者关注的群体还很多:三年不变举办"三八"招聘大会,为下岗失业人员找活儿;帮服刑人员买自考教材;关注畸形儿生活……三年多来,几乎每个困难阶层的人他都帮过,但他一直也在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服务水平和帮办能力,争做"多面手":解答百姓政策他当咨询员;读者心理郁闷,他当"心理医生";野狗窜街,他当城管执法员,把它抓住并送到小动物保护协会等等,他常常提醒自己,帮办记者帮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件事,他同时还在传承着社会公德和美德,帮办的社会意义已远远超出新闻工作者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每当想到这些,他和帮办同事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屈指算算,到今年9月10日,王海臣正好做了1100天的帮办记者,接听的热线平均每天以40个计算,也有3万多个。有记载的救助对象有2300余人,接待1300余位读者,回信和回邮件3800余封。同时,组织60多场帮办活动,单单是帮大学生就业就达10万人,得到其他形式帮助的各类群体数万人次。仅2005年推出的10个"帮办行动",就使受助读者达8000人。组建的"帮办救助金"大到为百姓看病,小到给读者买回家车票,三年共获捐100余万元,救助310多人,其中最大一笔救助额达16万元。
努力的付出也得到很多回报,2005年记者节那天,王海臣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成为生活报创刊20年来第一个获此殊誉的人。但获奖后,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特别作为“王帮办工作室”负责人以来,他一点也不敢松轻。现在的他每天仍在一线接帮办热线,同时给帮办记者指导工作,策划。他知道,帮办之路还很长,需要一批人以为普通公民服务的心态,一天天在热心、耐心、爱心中和各个阶层的百姓、读者"面对面"、"心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