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劳务输出去财富引进来 海林市海林镇新合村成绩喜人
2006-09-22 10:08:2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柏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2日电 9月10日中午,海林市海林镇朝鲜族村新合村,一辆大卡车停在华海联合收割机制造厂门前。车上,几个年轻人正把装在车箱内的4台小型大豆联合收割机绑缚牢固。吃过中饭后,这辆大卡车将驶向它的目的地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

  一段时期以来,这样的场景经常在华海收割机厂门前再现。看着凝结着自己心血的产品畅销,厂长崔相龙笑逐颜开。他告诉记者,从目前看来,今年年初制定的产销400台收割机的计划可超额完成,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的目标也肯定能达到。

  “今年全村完全可以达到经济总收入3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集体积累357万元的预期目标。”年轻的新合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文太仁在一旁插话说。

  韩国打工掘得第一桶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这个位于海林西郊的朝鲜族村庄的状况是这样的:生产靠贷款,收入靠种地;住在茅草房,走路两脚泥;集体无积累,家贫徒四壁。

  形成此种境况的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稀缺。据介绍,当时村里有500余户,人口2000余人,劳动力1000余人,耕地5600余亩,人均耕地只有2.8亩左右。新合村靠近海浪河,地势低洼,耕地中有4800余亩为水田。自然条件决定了这里只能种水稻。在有限的土地上,新合村的农民只能维持一个温饱。如果稻谷价格走低,这样一个最低目标也很难达到。土里刨食的农民一时也看不到发家致富的希望。

  “新合村的巨变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村里一位老人回忆起往事说。据他讲,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前后,凭借有亲属在韩国的优势,村里大批青壮年远赴韩国打工,男人在中小企业、建筑行业打工,女人在餐饮、服务业任职。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到目前为止,村里仍有842人在外打工,占全村劳动力的73%。其中,在韩国占近一半,有416人。

  据统计,仅去年,新合村的劳务收入就高达1608万元,人均709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81.5%。

  劳动力的大批输出,不仅带来了巨额收入,而且实现了耕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最终解决了“地少人多”的人地矛盾。据介绍,目前,新合村有从事种植业的农户103户,只占总户数的18%,户均耕地55亩。而且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该村有100亩耕地的种田大户30余户。其中村民金明吉家耕种300多亩地。由于最近几年水稻价格居高不下,一年下来,他家收入也有十余万元。

  从坐吃山空到积极创业

  1995年起,外出打工的新合村农民纷纷回到了村里。他们首先做的是将自己的泥草房如愿以偿地换成了砖瓦房,并互相比着谁家的房子建造得面积大、装修得漂亮。建造房屋,再加上坐吃山空,很快,回乡的这些农民积攒下的血汗钱就所剩无几了。

  已尝到打工甜头的新合村农民们再次上路,奔赴他乡,在异国他乡用他们那勤劳的双手重新“原始积累”。

  上个世纪末,新合村出外打工人员再一次出现回流。这一次,归乡打工人员没有像上次那样坐吃山空,而是积极寻找门路,在本乡本土发家致富。开始时,在村委会的引导下,有几户农民利用靠近海林市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有朝鲜族特色的烹饪手艺、新建不久的宽敞庭院等有利条件,创办起了家庭餐馆。

  特色的拌菜、美味的狗肉,吸引了大批食客涌进村来。村里的家庭餐馆也随之增加。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新合村的家庭餐馆已发展到47家,形成了牡丹江地区最大的朝鲜民俗风味一条街。每天中午和傍晚时分,新合村便车水马龙、食客云集。

  每当记者问起开餐馆的收入,几位餐馆老板总是三缄其口。据新合村村委会粗略统计,仅去年,30余家餐馆户均纯收入可达10万元。

  在这批返乡流中,也包括崔相龙在内。在1998年,在韩国一家农机制造企业打工6年的崔相龙回到了乡里。他带回来的,不只是积攒下的70余万元现金,更有在那家企业学到的技术,还有农机市场竞争理念和更大的视野。凭着这些,他创立了华海制造厂。经过几年的摸索,崔相龙逐渐找准了市场脉搏,发明创造了更加适合一家一户使用、可以与拖拉机配套组合使用、收割效果甚佳的小型大豆联合收割机。仅去年,华海产销这种收割机80台,实现销售收入200余万元。

  10日下午,在新合村自家院子里的一间简易车间里,返乡创业人员之一金永浩正在忙着对刚买回不久的贴膜机进行调试。他告诉记者,这种贴膜机可以在木板上贴上一层华丽的外膜,从而取代油漆,达到美观且环保的效果。文太仁告诉记者,像金永浩这样正多方寻求致富门路的返乡创业人员还有多位。未来新合村的产业将是多样的,其抗风险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了。

  这些创业者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众多的劳动岗位。据统计,崔相龙的农机制造厂和47家餐馆就解决就业200余人,其中70%以上是外乡人。

  外界帮建促成锦上添花

  10日,在新合村的几户农家院里,记者见到了堆在院中的大批琉璃瓦。村支书文太仁告诉记者,这些瓦是用来改造民居的。经过改造后的村民住房将更具浓郁鲜族风格。民居改造所需的费用,村里给予大比例补贴。村里这样做的初衷,是增强整个村庄对游客的吸引力,做大旅游经济。

  新合村能以这样主动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引导,基于其有充足的村集体积累。

  新合村成立了房地产开发公司,采取资产置换等多种方式,通过招商引资,在原有村址上建起了新村。几年来,引资1.2亿元,开发了18栋、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白头山住宅小区。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给予入股村民30%的优惠,已有217户村民住上了商品楼,占总户数的38%。

  近几年,全村种绿化树2000株,木本花10万株,修建硬质路面6公里,水泥U形边沟2万延长米。

  今年,又引资4200万元启动了白头山住宅小区二期工程。新建商品楼5栋,将安置120户村民入住。届时,村民入住商品楼的比例达到58.5%。

  同时,今年将投资167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建设。其中,投资13万元改建户用卫生厕所120个,新建公共厕所3个;投资120万元建设硬质路面1.7万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全部达到硬质化,其它路面达到沙石化;投资24万元新建水泥U形边沟8000延长米,达到明渠排水;投资8.5万元,栽种绿化杏树7000株、花卉3万株,“四旁”绿化率达到100%。扶持10~15户农户建成具有朝鲜民族特色的生活庭院,住房改造成民族特色住宅,院内建秋千、跷跷板等民族娱乐器材。

  今年年中,省电力开发公司答应将对新合村规划的地下排水工程、硬质路面、水泥边沟、路灯、公厕、村牌楼等6个总投资370万元的基础建设项目进行帮建。按照计划,就在记者到新合村采访前后,正是地下排水工程施工建设时期。然而今年雨水较多,新合村地下水位偏高,致使工期一推再推。

  “有了地下排污网,我们可以不再用臭气熏天的旱厕,而改用干净卫生的水冲式卫生间了。”一位年轻农民眼睛里充满了期待。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