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5日电 去年7月,省民建会员岳琦在工作时发现和保护了104岁的常清寺免遭拆毁,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恢复该寺原貌,别让百年古寺藏于楼宇中。22日上午,记者在接到民建黑龙江省委转送本报的建议后,立即与建议人和民建省委的有关人士对常清寺进行了实地踏访。
百年古寺险遭拆迁
岳琦是哈市房管监察大队的高级房产经济师。2004年7月27日,他在对原太平地区绿化小区进行房屋鉴定复查时,无意中发现一处古香古色的房墙与周边民宅略有不同,因为这处房屋隐藏于众多棚户房屋之中,显得很不起眼。出于对特色建筑的偏爱,岳琦做好鉴定复查外,还对该房屋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验证了他的预感。原来这是一座古寺庙,经过考证其名为常清寺,始建于1902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比始建于1921年的极乐寺早19年,比文庙年长24岁,是目前哈市现存最久远的寺庙。
当时原太平地区绿化小区正要进行拆迁改造,而此时的常清寺正处在拆迁规划范围之内,而图纸上并没有标示这里有座古寺,在被拆单位明细中也没有记载这座古寺。原规划中常清寺的东配殿位置处在拓宽的太平北三道范围内,东配殿将被拦腰斩断,损失将无法挽回。而三天后这块土地即将被出让,实施拆迁。
面对濒临拆除的古老建筑,岳琦不敢有丝毫怠慢。当年7月28日,岳琦将自己精心调查的资料汇总成书面材料向哈市房产住宅局及时汇报。对于常清寺的去留问题,哈市房产住宅局高度重视,依据岳琦提供的常清寺实测数据,将混杂在居民区内的常清寺实际面积予以刨除,并在图纸上做了标示。经过相关部门的多方面协调,终于在2005年,规划部门重新调整并修改了规划方案,常清寺才幸免陨没。
古寺见证百年兴衰
记者在现场看到,坐落在原太平区北三道街20号的常清寺被包围在一片正在施工的高层建筑中,显得格外渺小和破败。原来的琉璃瓦房盖不见了,变成了铁皮瓦,原寺庙内的钟鼓楼、磨房、佛塔、水井、柴房等已经被毁,仅存山门殿、正殿、东配殿、西配殿等建筑,并被周围的民房和棚户区蚕食殆尽。岳琦告诉记者,此庙原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山门殿距北三道街11.60米,距太平大街55.20米,距后面大殿46.60米。
已经破败的常清寺虽然并不庞大,也算不上宏伟,但建筑风格非常大气。主体材料为青砖木制结构,屋檐造型古朴,上面雕刻着精美的浮雕。据了解,屋檐上的雕刻浮雕多出现在明清时期的南方建筑中,在北方则极为罕见。在大殿一角的墙壁上,还存留有彩绘作品《羲之爱鹅图》,画的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人物的形象、姿态尽显王羲之的翩翩名士风度。此图虽历经百年,破损十分严重,但还依晰可见。寺外一棵与寺庙同生同长的柳树显得格外有灵气,虽然树干从中间被锯断,但四周的枝叶却生长得郁郁葱葱。据说,这棵树曾经一度枯死,但随着常清寺的恢复使用,这棵百年老树突然枯木逢春,变得一派生气。
陆氏后代细述由来
据寺庙的释果成介绍,常清寺原是私人所建,早期为陆氏家族所有,始建于1902年。开山祖师为释常慧,释常慧本是陆氏家族成员,后到此削发为尼。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如今常清寺已经成为国家的一宗寺庙。
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陆氏家族的第15代后人———现年60岁的陆久铭。他告诉记者,当年陆家家境比较殷实,而且是当地有名的大家族。他的姑奶奶即释常慧一直身体不好,为了广行善事,便建造了这座常清寺,由释常慧掌管寺庙。当年这座寺庙远近闻名,香火旺盛。1946年前后,经历战乱的陆家子孙纷纷住进寺中,可见其规模之大。在这次大拆迁中,经过多方努力,有关部门最后取消了拆迁建楼计划,保留住了常清寺约2800平方米的面积,还将山门殿至太平大街60米的范围内辟为广场绿化带,才把常清寺凸显出来。
期待重现古寺盛景
民建省委副秘书长杨振海说,接到岳琦会员的建议后,他们于22日当日将建议送达省有关领导。哈尔滨的历史不长,在这座城市中超过百年的建筑、文化遗物更是为数不多,保护好常清寺是全社会的责任。
民建省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闫忠义认为,常清寺虽然得以保存,但是修缮和再建的任务相当艰巨。百年哈尔滨已经失去许多记录城市发展的历史文物,想起这些令人心痛。应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市场化运作或政府支持等手段,尽快恢复常清寺原貌,让它成为哈市新的旅游观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