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3日电 题: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龙江和谐社会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研究员 蒋立东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城乡发展不平衡列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的第一位,表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实现全社会协调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象限带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我省农业发展资源富集,乡村人口近一半,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更为重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以往“(三农)问题的主要是农业生产问题,现在就要在围绕农业生产做文章的同时,更要注重“农”以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通过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虽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城市化水平在全国虽居第三位,但城市经济竞争力较差,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力和支持力都较弱;工业化特别是重化工业水平虽不低,但工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缺陷,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神加工相对落后,城市工业发展与农村资源供给协调度很弱,致使农业发展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的转化为经济优势;广大农区土地平坦、集中连片虽便于机械化作业,但农村产业化进展缓慢、致使农业生产规模偏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我省城乡协调发展,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不仅在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更在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要根据我省的农业资源特点,突出重点、上规模、上水平、在大豆、玉米、亚麻、马铃薯以及畜产品精神加工上创建我国乃至世界一流企业,以此形成工业与农业的互动、农业成为工业第一车间的工业布局。双城市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我省走工业与互动的发展路子是行得通的。这可能是我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一条规律。二是继续加快城市化。要把城市化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继续扩大大城市的规模,大力发展大小城市,重点发展县城和有特点的小城镇,为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扩展空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条件。三是在坚持农村经营制度下创新土地流转制度。要使农业成为工业的第一车间,使农业生产工业化,必须改变现在农业的生产方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自由这样,农业才能不断地为工业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料。这就要求创新土地流转制度。这方面我省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新鲜经验,我们应及时总结并积极推广。四是把创建食品大省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食品安全大省的含义是我省产出的食品都是安全健康的,包括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要实施这一战略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单靠哪一个部门、哪一个领域是做不道德要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检测、监督等与食品有关的各个环节入手,从严抓起。实施好这一战略不仅大大提高我省农业合适品工业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而且能大大增强城乡协调发展的协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