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走出“仿时代” 哈药集团探索“药业航母”创新之路
2006-11-22 13:22:1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高也 张秀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22日电 在国内大部分药业企业仍因循着“仿制药”成长路线时,哈药集团超越自我、加速自主创新的转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管窥“中国制药”纵深演进的上佳视角。

  不遗余力地搭建创新平台,倾力开发生物制药、进军动物疫苗领域……在过去的两年里人们发现,备受市场瞩目的国内“药业航母”哈药集团开始悄然转体。在以“仿制药品+成功的市场策略”完成企业价值积累后,这家以理性著称的制药企业在国内同业中率先选择了一条全新却布满艰辛的发展路径———由完全仿制向仿创结合过渡,继而实现完全自主创新。

  这一转变,被哈药集团董事长郝伟哲称为“寻求自主化生存”。在他看来,只有全面转变增长方式,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哈药才能显现出更具优势的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得更远。业界人士认为,在国内大部分药业企业仍因循着“仿制药+广告”成长路线时,哈药转体或许可以提供一个管窥“中国制药”纵深演进的上佳视角,其力担构建和谐社会物质基础创造者的企业公民意识颇具样板意义。

  走出“仿时代”

  如果不能下定决心走出“仿制药时代”,药业企业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尽管近年来“哈药系”一直以稳健的增长速度领跑国内药业,但始终没能跳出“仿制药”的圈子:生产品种主要是国外已公开发布上市、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或是利用国外前沿的研发成果再开发的药品。尽管以仿制为主的科研开发机制,使包括哈药在内的国内药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达到了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的效果,但游走在创新边缘使企业成长潜力大打折扣。在整个药业市场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这种现象最终必将导致“中国制药”整体竞争力下降的可怕后果。

  怎样把行进在只重市场和仿制药物之路上的哈药,拉入注重企业自主研发的轨道?这,成了2004年11月摆在刚刚上任的哈药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的一道难题。当年年底,一次兼顾市场与研发的战略调整日趋清晰: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集团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逐步从完全仿制向仿创结合和自主创新方向发展,建立具有哈药特色的新药及技术创新研发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这一转身计划做出后,哈药展开了一场内外兼修式的调整: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环境,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强化“一个中心五个分中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并对其进行适应性调整;涉足原始创新,力争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无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之路关山重重,绝非坦途,但哈药“使科技投入达到年销售收入的3%-5%”的举措,却实实在在地显示了走出“仿时代”的重大决心。

  重构创新体系

  “能否实现自主创新,要看如何发挥和调动自己的优势。”哈药集团一位高管表示,其关键是要对原有科研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再造一个高效顺畅的科研创新流程。

  按照这一逻辑,哈药集团把建立研发中心纳入到整个集团的整体发展框架中,将创新科研体系充实调整为“一个中心五个分中心”,即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核心,以哈药生物为基础的生物制药研发中心、以制药总厂为基础的抗感染药物研究中心、以中药二厂为基础的现代中药研究工程中心、以三精制药为基础的药物制剂研究中心、以制药六厂为基础的OTC药品及保健食品研究中心、以省生物制品一厂为基础的动物疫苗及兽药研究中心。仅这6个专业性高科技技术平台建设,哈药就投资了上亿元。依托各专业化高技术研发平台,哈药集团实现了科研、技术、质量资源共享,协调发展。

  “通过这六大平台集中力量向自己有优势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展开研发,使哈药的新药研发由以前的随意性转向专业性,大大加快了由完全仿制到创新性研发方向的转移步伐。”哈药集团副总工程师吴志军称。

  随着时间推衍,这一创新体系逐渐在哈药新药研发能力上显效。2005年,“哈药系”下的37项新产品获得生产批文,丹参粉针、头孢替安、头孢替唑钠等94个品种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哈药股份、中药三厂、生物制品一厂等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三精制药还入围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启动的全国首批创新企业试点,成功入围“创新企业国家队”。科研攻关也实现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申报确立了17项科技攻关项目,其中哈药集团抗生素专利战略研究项目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入重点项目;中药二厂“注射用刺五加研究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哈药集团生物工程公司“真核细胞表达的重组蛋白技术研发创新能力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挥别“老三样”

  凭借在抗生素、传统中药和保健品市场上强大的影响力和赢利能力,“哈药系”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国内“药业航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品种上的“老三样”在带给哈药“综合竞争力第一品牌”荣耀的同时,也为其打上了难以超越的“品种依赖”印记。

  品种结构如何推陈出新?谁能成为哈药的下一个高增长点?2005年初,哈药在抗感染药物、生物工程药物、药物制剂、现代中药、OTC及保健食品、动物疫苗及兽药等品种上全面开疆拓土,重点则集中在颇具成长性的生物制药、动物疫苗及兽药上。在生物制药领域,以哈药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创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围绕技术瓶颈问题,组织技术攻关,努力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的历史性突破。同时,以国家“863”项目———“原位合成基因芯片技术研发”,以及被列入国家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真核细胞表达的重组蛋白技术研发创新能力研究”为核心,重点开展了基因工程药物、多肽类药物和RNA干扰技术药物的研究,全力推进用于治疗关节炎的特效药物BP-326和乙肝病毒p抗原基因dsRNAi注射液等国家一类创新药物的产业化,打造“中国一流的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制造基地”。

  动物疫苗及兽药品种的开发生产亦显现“新的增长点”趋势。2005年,在国家农业部、省、市政府力促下,哈药所属省生物制品一厂与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结成了创新源头支持、产业链条延展、产品上下游关系紧密的技术创新联盟,成功引进了哈兽研所国际首创的禽流感疫苗生产技术,并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禽流感疫苗定点生产企业。今年,国家农业部已正式批准哈药生产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此举标志哈药已实现禽流感疫苗规模化、系列化生产。至此,哈药挥别“老三样”的多品种突围初步显效。

  与继续驾轻就熟地循着仿制药的路径发展相比,先行一步向仿创结合过渡继而实现完全自主创新,无疑更加艰难,更需勇气。当人们寄望于企业公民以自主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时,哈药,率先以一己之力凝成了坚实的力量,给我们以新的希望。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