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4日电 黑龙江晨报昨天刊发的《哈市城郊8000孩子上学难》一文引起了广泛社会关注。许多市民表示,他们没想到自己身边竟然有这么多稚嫩的孩子在数九寒天里,起早贪黑地挨冻走那么远的路上下学。大家对这些孩子的遭遇热切关注,并纷纷献计献策,提出创建“爱心送子车”等建议。
孩子上学路远成家长“心病”
哈尔滨轴承厂职工孙玉喜的孩子就在城乡结合部一所小学上学,由于“黑送子车”停运,孩子无车可乘,他们夫妻俩只好轮流骑自行车送孩子上学。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打乱了原有的生活秩序,孩子每天还得在寒风中冻上1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有时还迟到。
哈市松北区松北镇的马洪彬家住林家村,他的孩子正在上小学。“黑送子车”被取缔后,他家孩子和村里的40余名小学生每天要走1.7公里的路才能到最近的公交站点等车,这1.7公里可真让孩子们遭罪,家长们担心。这几天他一直关注本报关于解决孩子上学难题的报道,希望公交车能往村里延伸一下,每天只需要两趟车就能帮这些孩子和家长解决大问题。
松北区万宝镇万宝村村民李小兰说,她家的孩子在万宝镇中心小学上学,以前村里有大客车接送孩子,由于没有正规手续,大客车不让送了,现在孩子上学很不方便。“‘黑送子车’该打击,可是也不能光打击,不整改组织正规车来呀?”
市民牵挂城郊步行孩子
香坊区香大街道办事处党群办公室主任肖立萍为那些每天跋涉在寒风中的孩子深感担心:“‘送子车’屡次发生事故,孩子的交通安全令人担忧。现在,有关部门取缔了‘黑送子车’,可是孩子们又陷入了出行难的境况。为了上学,孩子们和家长想办法克服,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有骑摩托车的,还有合乘货车的等等,这其中隐藏的种种安全隐患也不可忽视。会不会出现新的危险,酿成新的悲剧?”
哈尔滨市政府信访办工作人员王红说,哈市城郊结合部8000学生上学难暴露出“黑送子车”停运后,带来的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城郊结合部学校的学生本来就比市区孩子上学路程遥远,加上村路难行,安全隐患更大。这看似只涉及学生、家长的“小事”,实际已经间接地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通盘考虑,采取相应措施,必将引发社会其他方面问题。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工人孙建全的女儿在电工小学上学。“我家距离学校比较近,原来不知道上学对有的孩子来说竟然这么难。”看到报道后,孙建全为郊区的孩子担心。他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尽快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为那些年幼的孩子们好好想想吧,他们遭这么多罪,不就是想读书想上学吗?”
市民提建议建“爱心送子车”
黑龙江公交干部管理学院王文教授说,“送子车”这个新兴的行业不能单靠市场自发形成,不能只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运作,它必须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主导。政府着眼构建校车制度是解决“送子车”事故频发,保障学生通勤安全的根本方法。公交公司完全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每天早晚上学放学时间,开出“送子专车”接送孩子。这样做并不费多大的力气,只需政府给公交公司一定的财政支持,帮助和监督公交公司做好这份工作就可以。政府可以把通往城乡的公共汽车资源整合。
王文还建议,可以利用政府部门或企业的闲置交通工具。如城市里出现的“捎脚车”,这部分车辆在接送本单位职工上下班过程中,有的空余座位,有的空闲时间正好是学生上学的时间,可以通过市场运作的手段,使用这些车辆。政府也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让达标的“送子车公司”来添补市场空白,满足社会上更广泛的需求。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王岩建议,在目前哈市郊区比较缺乏公交线路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学校的布局和各村屯的分布情况,成立“公交车送子专线”。可以几个邻近的村屯一条线路,每天早晚进村屯以接送学生为主,其他时间正常营运。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们上学难的问题,也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
香坊区教育局王淑媛表示,要想解决城郊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还得依靠政府的努力。不但要增加公交线路,做为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育部门,还应该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对学生的出行安全加以关注。
哈市工农兵小学校长秦贵喜表示,各区县可以成立“学生送子车正规军”。实行车队统一管理制度,其中包括统一的车辆型号、车体颜色和培训上岗司机等。此外,筹建“送子车队”也可以依靠社会的力量,呼吁各社会团体以集资的方式来建立。
哈尔滨市香坊区小学校德育主任吴志华表示,要想解决城郊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还应该靠政府努力。居住在城郊的学生家里条件都十分有限,这也是“黑送子车”盛行的原因。公交车开辟学生专线,是帮助这些城郊学生解决上学难的好办法。而且,学生们上学时间很早,一些公交线路只需要适当的延长时间、线路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