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9日电 题:“粮都”风正一帆悬——富锦市社会事业发展综述
同奏发展篇,共谱和谐曲。四年来,富锦市全市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等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粮都”风正一帆悬。
教育进步——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今年,富锦市高考成绩达到进重点本科线人数164人,比去年增加52人,高考成绩连续五年稳居佳木斯六市县之首。2005年进入重点本科人数116人,本科段上线人数1,269人,占报考人数的77%,超出2004年419名,比2002年的537人增加632人,三年实现翻一翻,富锦市教育质量连年攀升。2002年,富锦市确立了“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将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教育兴市”来实现“人才强市”。在硬件建设方面,5年来,仅市本级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就多达8600多万元,这是富锦教育发展史上是空前的。新建扩建城乡中小学教学楼17栋、中学宿舍楼和学生食堂20栋、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富锦一中和三中的教学班已由2002年的52个增加到去年的100个,去年招收高一新生2000名,初中升高中入学率已经超过65%以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方面,该市在农村实行集中办学体制改革,累计投资5000万元,实施寄宿学校建设工程,两年内已经完成6个乡镇的集中办学,1。6万多农村学生喜迁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7700名学生住进了公寓式的宿舍楼,使全市农村60%的学生享受到了与城市孩子同样的就学条件。同时该市在全省首批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今年率先完成了设施的安装和调试,在全省43个推进县区中第一个进入试用阶段。远程教育的信息终端成为了农村学校的教室、办公室、微机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实现了农村教师、学生足不出“室”就可以享受到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
寄宿制办学,为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农村十个镇属中学和中心小学,均按省一类中小学标准建设,具备了中小学教研、教师培训、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农民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各镇学前教育示范的“五大中心”教育职能;“农远”工程的完成,使城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市总计项目学校231个,共装备多媒体电教大厅、教师电子备课室50个,微机室、语音室近百个,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中小学的信息化技术教育网络,提前五年实现了校校通工程,实现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卫生发展——城乡医疗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在发展教育的同时,该市深化卫生改革,针对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一不到位的改革,全面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该市以乡镇卫生院“三权”上划为重点,加快农村卫生改革进程。将原农村18个卫生院按行政区划组建成11个镇(中心)卫生院,被撤并的7个卫生院改为分院,分院的人员、经费、业务“三权”划归隶属的镇中心卫生院;同时,从原18家乡镇卫生院中拨离出65个编制,组建成18个乡镇卫生防保站,与此同时,规范建设农村卫生所,普遍实行了村屯“一村一所”。通过强化“中心”枢纽建设,增强了城、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功能,实现了城乡卫生医疗同步发展。
在佳木斯地区率先启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解决农民看病贵、就医难题。通过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目前,富锦已有16.2万人进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占全市应参加农民的59%。全市共筹集大病统筹资金576万元,已有3000名农民获得了住院医药费补偿,补偿金额达1万元的有31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患者,目前已陆续受益,为保障农民健康、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广电整体升位——谱写经济社会发展新乐章
文化、广电事业蓬勃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奏响了“和谐富锦”的最强音。富锦市获得了“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市”殊荣;在全省树立和推广十六大代表麻晶莉同志的先进事迹,“黑土地的女儿—麻晶莉”展示了富锦人新的形象。三年来,该市紧紧围绕打造“文化富锦”的目标,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佳作精品硕果盈枝。在省级、佳市级以上获奖作品达80余个。编排廉正大戏龙江剧—《路》,囊括了全省五项金奖,被确定为我省品牌剧目,得到省和佳市委的广泛好评,并在在省内8个地市巡回演出,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反响强烈。同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电影《常隆基》、已在全国公映,唱响了富锦文化品牌;实施“文化兴乡工程”,农村文化阵地得到巩固加强。二龙山镇、向阳川、兴隆岗等三个镇,在基础设施、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文体活动开展等方面成效显著,被佳市授予“文化十百千”乡镇,共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40多次,送图书11万册、资料7万份、送戏80场,深受群众欢迎;实施了“社会文化普及”工程,群众文化活动色彩纷呈,发展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美术协会等各种群众性文化团体10余个,以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田间文化为代表的群众文体活动繁荣活跃。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大力发展广电业,打造强势媒体,三年投入技术设备改造资金400多万,在省内率先实现数字化升级系统硬盘播出;全面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市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0000余户,今年有线电视光缆入村率将超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