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0日电 有关研究机构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仍处在社会最底层,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一直以来,农民工一旦受黑包工或黑中介欺骗,被拖欠工资等情况发生,很难在陌生的城市中寻求到有效帮助,而且要面临维持生活和讨薪成本过高等多重压力。
欠薪对农民工伤害最大
劳动部门统计,哈尔滨市今年共接待农民工投诉举报案件870件,其中欠薪案件846件,占总数的97.24%。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田雨认为,农民工兼有双重身份———社会身份是农民,职业身份是工人。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农民和城镇居民的“二元制”管理模式,作为二者的中间群体,对于农民工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和体制保障。在诸多侵权案件中,拖欠工资问题首当其冲,对农民工伤害最为突出。
增加恶意欠薪处罚条款
近几年,因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务工引发一系列的侵权投诉问题,显露出针对农民工的专门管理机构缺失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漏洞”。专家建议,立法机构应增加“恶意欠薪”的处罚条款,有必要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中采用频繁更改厂名、转移资产、关厂逃匿等“恶意逃薪”行为,增加刑法的制裁手段。
追求平等“市民待遇”
有关数据显示,全国每名农民工年均创造的社会价值达2.5万余元,而他们拿到手的工资只有8千元左右。城市楼房的一砖一瓦几乎都是农民工垒起,城市最苦、最脏、最累的工作也是由农民工承担。但是,一些城镇居民仍对农民工产生歧视和敌意,这也成为农民工受到侵害时难以得到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为农民工争取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市民待遇”已经成为摆在各政府职能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农民工的医疗、工伤、失业和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体制亟待进一步发展完善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