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创建和谐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
2006-12-25 13:41:49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夏焕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5日电 题:创建和谐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对外经贸研究所 夏焕新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社会变迁和发展总要有一定的文化来支撑和推动,如果没有思想、文化上的和谐,就难以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当前,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和谐文化建设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保持民族团结、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些矛盾问题的解决,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把握其深刻内涵。和谐文化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政治观念。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方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第二是社会理念。明确社会价值目标,充分强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第三是精神支撑。大利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突出时代性;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又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伟业的力量源泉。第四是道德规范。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是和谐文化的核心内涵。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包括的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以及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等,都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培育科学精神、倡导创新精神、弘扬奉献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应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成果。这既包括从我国民族文化中挖掘和谐文化资源,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又包括吸收和借鉴国外关于和谐的优秀思想成果。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当是在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维系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因素,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民间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奋斗、向往光明的高尚情怀;家和万事兴、尊老爱幼等思想理念以及很多民俗民风,蕴含着促进社会和谐的深刻哲理。我们应当充分发掘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价值,把民族民俗文化提升到更高层次,形成雅俗共赏的中华民族和谐文化。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