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1日电 2006年东宁县的农民甭提有高兴了,现代农业、劳动力转移、“一品村”这“三驾马车”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200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9.65亿元,比上年增长7%。
跳出传统农业抓现代农业
近年来,东宁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确立了跳出传统农业抓现代农业的思路,重点发展果菜、食用菌、烤烟、特色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同时加快劳动力移转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四大主导产业年平均总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5%以上,仅四大主导产业年平均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0%以上。2005年,这个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075元。
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黑木耳产业是东宁县发展经济迈开的重要一步。东宁县绥阳镇绥西村农民王贵海说,过去种一亩粮食收二三百元,而栽木耳一亩地要收入一万元左右。据了解,东宁县木森林覆盖率达80%,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小江南”气候很适合发展黑木耳产业。今年黑木耳产业迅猛发展,共3.49亿袋,总产量1.2万吨,农民人均增收2038元。目前,东宁县黑木耳产量占黑龙江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被中国食用菌协会确定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县,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良好发展态势。
转移劳动力实现助农增收
成功转移富余劳动力,走出国门赚“洋”钱,是东宁县农民增收的一个重头戏。该县的三岔口镇三岔口村是黑龙江省最大的朝鲜族村,记者来到这个村采访时,看到了大都是老年人和儿童,很少见到年轻人,村支书金一男说,村里的年轻人文化素质较高,很多的年轻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的人还能掌握韩、日、俄3门语言。他们纷纷到韩国、俄罗斯、日本经商、务工去了。一批成功的经商者和务工人员纷纷带着村子里的人走出家门,赚洋钱。利用地缘和亲缘优势,去年,全村有500多人到国外打工,600多人到南方打工,劳务输出超过1000万元。
近年来,东宁县累计转移劳动力4.73万人,2006年,新转移劳动力3180人,其中赴俄、韩、日打工1401人,国内转移1779人,实现劳务收入2.52亿元,拉动农民人均收入1000余元。
“一品村”鼓起农民钱袋子
三岔口镇幸福村是牡丹江市远近闻名的圆葱“一品村”,“圆葱大王”王会仁,今年只圆葱一项净挣了100多万元。这个村共栽培圆葱3600亩,总产量达1.44万吨,出口创汇1300万元,人均收入2180元。在东宁县像幸福村这样的“一品村”还有很多,如小地营村的烤烟、万鹿沟村的苹果梨、胜利村的早甘蓝、三岔口村的水稻等等。这些特色产业村在给农民带来沉甸甸的银子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希望。特色经济给东宁县农民带来了滚滚的财源,他们的日子越来越火了,腰包也越来越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