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哈尔滨每年近二百大学生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
2007-01-20 14:38:47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王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20日电 近日,全国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约有22.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和心理异常表现,甚至诱发出走、自杀、凶杀等事件。而哈市专科医院的统计则显示,每年该院收治的在校大学生患者近二百人,占患者总人数的4%~5%,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精神心理疾病发病较为集中的社会群体。

  大学生心理问题四大表现

  表现一:心理失衡走极端

  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25.4%。

  省内著名心理专家张聪沛认为,大学生心理疾病多发与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有关系,大学生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面对人生的转折却缺乏社会经验,使大学生心理方面出现失衡,高估金钱的价值,低估自身人生的价值。

  韩家男(化名),2000年考入哈尔滨某高校材料物理系的贫困大学生。他曾是班级的尖子生,可是因为没有钱,每天打工疲于奔命。看到其他同学生活富裕,韩家男心理失衡。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韩家男叩响了罪恶之门:他盯上了哈尔滨某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经过300天的刻苦研究,他破解了某企业的职工储蓄总卡密码。2004年1月7日,他用哈市某网吧的电脑成功与银行的电脑对接,156名职工的储蓄账户密码被他轻易地盗走,分多次从多个储蓄所里提取了现金53万元。

  案发后,公安机关很快就根据韩家男作案留下的痕迹将其抓获。案件审理过程中,家属要求做精神病司法鉴定。专家鉴定认为,韩家男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但还没有发展成精神疾病,他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

  张聪沛告诉记者,近些年,与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升高相关联的是大学生犯罪率的升高,有许多还是恶性案件,比如马家爵案件和硫酸泼熊案件,这些案件深究根源都是心理问题或是心理疾病发展而来的。

  表现二:毕业破坏式离校

  每年暑假前都有一批大学生将要毕业,恰在这时,也是大学生心理最不稳定和心理问题表现最集中的一段时间。专家们把这种集体性的表现称为“破坏式离校”。每到这时,是最让学校的物业部门头疼的时刻,他们从宿舍里清理出成吨的垃圾,不论是公共财物还是个人物品遗弃前都被蓄意地损坏。

  赵健(化名)是哈市南岗区某高校的毕业生,毕业前还没有找到工作。赵健觉得自己上了十多年的学,受到了高等教育,可仍然找不到工作,他不知道自己比别人到底差在哪里。拿到毕业证后,赵健把所有怨气一并都发泄在了水壶、水盆等物品上。学校的保安人员将其扭送到公安机关。心理专家认为,学生面临就业心理压力大,在校期间受到学校各种规定的约束,到了大四,学校管理相对较松,多年积累的不良情绪一瞬间迸发,学校对毕业生的负性情绪应有正性引导。

  表现三:“郁闷”成流行语

  曾几何时,“郁闷”一词已经成了学生们的流行词。大学生张涛(化名)陪患有抑郁症的同学来进行心理治疗。第一次来时,他与患有抑郁症的同学对生活的观点截然相反,他认为“这没什么可愁的,生活态度应该积极向上”。第二次来时,他说“你愁,谁能没有愁事呢”。第三次,他说:“你快好了吧!都快愁死我了!”当他们第四次来时,原本陪诊的张涛已主动向医生提出要求“您能不能给我也看看”。随后,张涛与他的同学一起被收治住院。

  张聪沛说,当人们对未来没有良好预期,感到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时,就会产生抑郁情绪,如不能及时纠正,很容易发展成抑郁症,也容易对其他人造成影响。因此,在大学校园里除了已有明显症状的学生之外,还存在着许多隐性的患者。这种郁闷的情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为有害。

  表现四:就业综合征

  统计资料表明,“十五”期间,我国可提供劳动岗位4000万个,平均每年有800万个。而高学历的人才却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3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214万人,2004年约280万人,2005年330多万人。

  哈市某高校大四学生李威一脸苦楚地诉说:“我从10月找工作以来,手机24小时不敢关机,铃声一响,心里就‘咯噔’一下:是不是应聘单位的电话来了?除了跑招聘会,整天挂在网上,到处找招聘信息。”看到同学总会不由自主地问一句“卖掉了吗?”

  张聪沛教授认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碍为角色转换困难、不善于接纳变化、自我认知不准确,还缺乏对困难的自我处理能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可有些学生还抱着老观念不放,希望国家对就业等给予照顾,一旦实现不了,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多些宽容为大学生减压

  专家认为,在中国大学生精神病患者的比例逐年增高的同时,许多没进大学,知识水平没那么高的其他同龄群体,患精神病的比例反而要低很多,反映出中国大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发展不成正比。这最终暴露出中国教育看重学生在知识和智力上的发展,对学生人格发展没有花很大的功夫,没有把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关注中国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已刻不容缓!

  张聪沛教授认为,当代大学生面临两大压力,一是高考压力,二是就业压力。面对压力,大学生须顺时应变,他们能把握住鲜明的时代特性。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对成才的要求将会更高,成才的空间也相对会更加广阔。

  当代大学生要做“知识之人、立身之人、立命之人”,做文明规范和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新人。世界上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成长的路。张聪沛教授认为,“大学生的主流是健康的,我们需要的是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并在此基础上多做实事,而不是营造一种使公众误解、使学生人人自危的舆论环境,多些宽容为大学生减压。”

责任编辑: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