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5日电(记者 单志华) 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历史性的重大任务以来,“和谐社会”这个词就成为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张左己省长在黑龙江省十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和谐”一词多次出现,和谐龙江建设成为2007年黑龙江省的工作重点之一。
2006年和谐龙江建设工作回顾(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黑龙江省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在全省百分之百的人口地区实现了“两基”目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全部完成了现有113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73.3%,试点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3.7%,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实现了全覆盖。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主要治污工程开始启动。生态省建设启动任务基本完成,治理“三化”草原2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600平方公里。交通事业长足进步,8项公路重点工程交付使用,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实现二期截流。食品药品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信访总量持续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政治社会民生总体和谐。
2007年和谐龙江建设工作展望(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采取新举措,多办一些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以创业促就业。全面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完善省级统筹政策。城市低保补差标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完善三方协调机制,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努力改善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建设;逐步建立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环境。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安全生产。认真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开展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加强医疗卫生服务。
政协委员为和谐龙江建设建言献策
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员会:加强社会救助的社区化建设
社区保障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完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健全社区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实施再就业援助行动是改革的主导趋势,因此对于社区保障的探索性研究变得十分必要与迫切。当失业保险、职业介绍、下岗职工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社会救济等事务转由社区来协调完成的时候,社区在组织管理、产业发展、扶助就业等方面都呈现出捉襟见肘的尴尬状态。
委员们建议将社区服务机构转变为真正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充分发挥组织本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社区就业;推进社区服务业社会化。
民盟黑龙江省委员会: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
为了制约建设领域用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我省启动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用工单位拖欠农民工资现象大大减少,农民工投诉数量明显下降,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有效地维护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配套机制不健全,没有对处于资金链和项目管理上端的建设单位形成有效约束,尚未在根源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保证金制度尚未与建设单位的责、权、利挂钩,尚未发挥建设单位在项目管理中的领导、监督、实施作用。
建议调整农民工工资保障金额度,将农民工保障金作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履行职责,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保证金。规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别承担,在工程竣工验收后一定时期内,未发生拖欠行为的,转付给建设、施工单位。规定工程进度款最低支付标准。将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作为建设单位项目管理内容之一,建设项目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建设单位要承担相应责任。
民盟黑龙江省委员会:解决我省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农村安全饮水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是在建设和谐龙江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投入,但由于我省农村地域面积大,农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迟缓,加之我省农村多年来生活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村饮水安全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农民打井费用负担比例太大,积极性不高。农村安全饮水缺乏改造资金和检测监控体系。
建议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的检测体系。加强对安全饮水的宣传力度。实行政府补贴,城市人口帮助的办法,动员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因地制宜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政协委员刘福生:把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员的社会保障落到实处
近年来,我们不断地加强了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些管理制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协委员刘福生就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员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权利方面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形成强有力的社会保障机制。工会组织要转变现有职能,把单一的工人阶级组织变为社会职能,部分所有制形式,凡是不少于50人的经济实体,都应成立工会组织。建立城市务工人员投诉管理站。由政府负责每个区不少于一个建立城市务工人员投诉管理站,解决和协调务工人员经济纠纷,以保障和维护非公有制经济人员的合法权益。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社会统筹。逐步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员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加大对这回保障制度的监管力度,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加大科普投入力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开展社会化大科普活动,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措施。2006年,我省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制定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组织了多项科普活动。但我省科普工作条件与国内发达省份比较还很大差距,还不能适应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需要。
据此,建议加大科普投入力度,改善科普工作条件,提高科普能力。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实现社会和谐,建成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2007年黑龙江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完善的目标。
名词解释--和谐龙江建设
和谐龙江建设,概括起来,就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