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君的女儿在照料老大娘。
东北网1月30日电 哈尔滨市万家劳教所管教员王广君家对门住着一对儿老夫妻,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起居生活极为不便。古道侠肠的王广君就成了老两口的“儿子”,照顾老两口,他还为老人安装了“爱心门铃”,通到自己家里,只要老两口一按响门铃,王广君就会出现在老人家中。
十余米长的电线,不仅仅是穿过两道门槛那么简单,它更是穿越都市邻里间冷漠的藩篱,在“叮咚”声中激荡出城市上空最动人的华彩。
半年前,王广君因病去世,但他的音容笑貌仍长留在老人心中。如今,他的妻子、女儿延续着他在世时结下的这份亲情,照顾着独居老人,守望着亲人留下的门铃。
过了年,林日贤老人就91岁了,她仍然独自一人住在哈尔滨市地德里小区的房子中。每每夜深人静时醒来,她都会起身摩挲一下床头的门铃按钮,当她瘦弱的手指触到它,感觉它真真实实地在那里时,她才会无比安心地睡去。她知道,在电线的那端,有一颗心,在为她跳动。
牵挂你的人是我
王广君,哈尔滨市万家劳教所的一名普通的管教员。
1994年,王广君举家搬到地德里小区420栋,对门住着80多岁的林日贤老两口。日子久了,细心的王广君发现,老两口的子女都不在身边,买药、买粮、交电费的事都是老人拄着拐棍一步一挪地自己去办。
远亲不如近邻,朴素的想法。由于客观原因,王广君没有照顾过自己的亲爸亲妈,他就把一腔孝心,全部给了林日贤老人。经过苦心琢磨,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老人床头前安一个门铃按钮,然后把铃放到自己家,当老人有事相求时,按一下门铃就解决了问题。说干就干,在抚顺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爱心门铃”使两家相通。
春去秋来爱无声
2002年一个深夜,林日贤的老伴90多岁的杜大爷在家里突然病逝,林日贤老人看到老伴走的这么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办,着急中想起了床头的门铃。王广君听到铃声后叫醒了爱人,一起来到林大娘家,一面帮助穿衣服料理后事,一面安慰悲伤的林大娘,王广君像亲儿子一样帮助林大娘送走了老伴。
事隔不久,林大娘早晨起床下地,不小心摔倒在家里,头部被铁床划出一个半寸长的口子,血流不止,老人爬到床头按响了求助门铃,王广君急忙来到老人家里,为老人包扎好伤口,然后送到医院。
王广君和林大娘处的比一家人还亲,老人不仅有急事时按门铃,就连买个油盐酱醋的小事也都愿意按铃找他。王广君家不算富裕,爱人退休后每月开600多元钱,女儿考上了研究生需要供她上学,花钱的地方较多,但王广君对待老人从不吝啬。平时林大娘爱吃素食,王广君和爱人经常在做菜时多做一份给老人送去,每年新上市的水果都要买点给老人送去。每天下班后,王广君都是先到老人家里看一眼,冬天下雪嘱咐老人下楼时多穿点衣服。王广君住的房子不大,3口人挤在一个一室半的小屋里。2004年,亲戚想帮广君换一处大房子,住对门的林大娘知道后,因不愿让广君搬走生了一场病。从那时起,王广君再也不提买房子的事。
老少居民悲泪下
2005年10月,王广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经黑龙江省肿瘤医院确诊为肺癌骨转移。这一消息在他居住的抚顺街社区传开后,从街道到社区,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无不为之痛心,许多曾被广君帮助过的老少居民悲泪而下,有的到医院看他,有的千方百计为这名优秀党员找医生、寻药方,希望他能够站起来,因为地德里社区的居民需要他。
王广君患病的事一直瞒着林大娘,住院期间怕老人知道,就经常写纸条让女儿送给老人,说自己工作很忙,虽然林大娘不认识几个字,但一看到广君写的字,老人就放心多了。后来,王广君的病情加重不能写字了,老人知道后,来到广君的床前老泪骤下,泣不成声地握着王广君的手说:“广君啊,一定要坚持住,大家都需要你啊,不管用多少钱,只要能为你治好病,我们大家给你凑。”
然而,无情的病魔夺走了王广君的生命,2006年6月12日,他永远地走了。
林日贤老人哭倒在王广君的遗像前,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孩子,你回来吧!”
铃音依旧暖人心
在王广君家中,记者见到了尹美田、王琦母女。回忆起亲人,这对儿母女禁不住泪流满面。
王广君故去半年了,但她们与老人的亲情不变,半年来,母女二人一直信守着对亲人的承诺。广君临走前,对妻子、女儿说:“我自己的妈没有照顾过,就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照顾吧!”妻子和女儿在他的病榻前对他郑重承诺:“放心,会像你一样照顾好老人。”
为了照顾好林大妈,王广君生前曾在家里立下一个规矩,他不在家时,门铃由妻子负责,他和妻子都不在家时,门铃由女儿负责,全天都要有人为老人值班,让门铃陪伴老人的后半生。如今,誓言不变,承诺不变。
女儿王琦在哈市第二公证处工作,同时正念研究生,工作、学习都很忙,但她对接过爸爸的“班”毫不后悔。早晨起床,端起母亲做好的老人爱吃的地瓜粥送去;晚上回到家中,固定到老人家中“报到”已经成了惯例。她说:“我和父亲相比觉悟没有他高,但是我有信心比他做得更好,不仅仅照顾一位老人,我还要帮助社区里每一个需要我帮助的人。”
尹美田最了解老人的口味,专门包了老人爱吃的白菜饺子,累得两手肿胀也不叫苦。老人有时爱耍小脾气,母女二人就会开导她。老人最听这母女二人的,只要她们一出面,老人心里的疙瘩就会解开。
老人一辈子节俭,在饮食上要求很低,只吃最便宜的饭菜,这对母女特意调着法做些好菜让她尝鲜,生怕亏待了老人。老人想起王广君就掉眼泪,她们还得忍着悲痛安慰老人,告诉她:“你儿子不在了,但我们一定待你比你儿子更好!”
由于母女二人的精心照顾,事事想在前面,半年来,“爱心门铃”居然一次也没有响过。
采访感言
在采访中,记者充分了解了尹美田母女二人古道侠肠、快人快语的性格,她们能够接过亲人的“班”,继续照顾老人,也属于意料中的事。
在王广君的家中,整整一落地柜的各式各样的奖状、获奖证书使记者感慨。这是社会对王广君的认可。
重承诺,守真情,乐于助人,是王广君一家人的性格。百善孝为先,都市在日益膨胀中,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却在迷失。王广君一家人所做的,恰恰是现代都市所缺失的,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