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6日电 题:大白菜增产却赔钱冬储菜价格不到往年同期一半菜农神伤
面对走低的菜价,菜农很无奈。
在北方寒冷地区,大白菜一直是老百姓冬天的主菜,近年来我们菜篮子的品种不断丰富,可大白菜作为北方寒冷地区冬季第一菜的地位,仍不可替代。但记者在日前的采访中发现,今年,大白菜在哈尔滨遭遇尴尬,白菜价格持续走低,扒好的菜心只有4角一公斤,菜价远低于菜农的种植成本,菜贱伤农,很多菜农已经打算明年不种白菜……
白菜增产却赔钱
“4毛钱一公斤,都不到成本的一半。”“再存一段时间,先不卖不行吗?”“不卖烂得更多了,再说总得卖点钱过年吧!”这是4日,记者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大水晶街菜市场与来自五常拉林镇菜农刘震东的对话。
刘震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他种的白菜一亩成本计算,白菜地要求地好,有喷灌设施,这样的地租500元一亩,除地租外,一亩白菜地还需200元的种子、500元的农药、200元的化肥,这样成本就要1400元,再加上白菜收割、存贮、运输中产生的费用,一亩最后的成本大约在2000元左右。今年白菜丰收,他家白菜亩产达到了一万多公斤,想想去年平均两角五分的菜价,刘震东心里乐开了花。但看了秋收后每公斤2角左右的菜价,刘震东乐不起来了,于是他决定冬储,可冬储后的白菜是4角钱一公斤,平均去年秋天的菜价,一亩地白菜也就收入1500元左右。刘震东告诉记者,他种了6亩地白菜,一家三口忙了一年,一共赔了3000多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五常拉林、阿城、肇东、呼兰以及哈市周边的薛家等地白菜种植比较集中,2006年都获得了丰收,但因菜价降低,普遍增产却赔钱。
价格走低原因:种植面积大、丰收
五常拉林菜农刘震东告诉记者,他一直以种白菜为生,也曾遇到过低价,去掉物价上涨,今年的白菜价是最低的。那为什么今年的菜价这么低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哈达批发市场的部分批发商和一部分菜农。
“前年、去年的白菜价格都高,这个季节批发价格都到了8毛钱一公斤,价一高,种的就多了,种的多了,价肯定得掉啊!”哈达蔬菜批发市场一位批发商这样告诉记者。阿城的一位菜农说,“我们那的菜产量占哈市周边总产量的一半多,往年都是出口韩国,根本不愁卖,可去年新菜下来后,有一项指标不合格,韩国不要了。”“今年全国各地大白菜都丰收,每年入冬后,榆树、绥芬河每天都到我们那收菜,可今年一车也没来!”五常菜农孙立仁这样告诉记者。通过采访记者认为,种植面积加大、丰收、出口受限导致今年哈尔滨白菜价格降低。
期待出台农业保险
种植面积加大、丰收、出口受限都是市场因素,菜价的降低从市场角度是合理,但蔬菜作为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措施保证城市菜篮子的丰富和菜农的利益,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郭翔宇这样认为。郭翔宇说,市场经济具有滞后性,所以市场经济也不能全靠市场,特别是在农产品种植上,农民作为个体没有能力掌握市场动向,政府相关部门应监测市场的供求关系和趋势,并做出相关预测,定期向农民发布,以指导农民合理选择种植品种。蔬菜是生活的必需品,对待这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物资,郭翔宇认为,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市场平衡基金,当某种菜价过高时,用这个基金平抑菜价,保障城市菜篮子货源充足,当菜价过低时,政府应用这个基金补贴菜农,保障菜农的利益。
郭翔宇告诉记者,很多国家都设有农业保险,当因自然灾害或者市场调节造成农民歉收时,由保险公司负责理赔,因农业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纯商业性的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做,国外的经验是由政府和保险公司联合,出台既具备政策性又具备商业性的保险。今年国务院的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出台既具备政策性又具备商业性的农业保险,来确保农民的利益。面对走低的菜价,菜农很无奈。